广大事校园

当前位置: 首页 · 广大事校园 · 正文

广大事校园

也谈“莫让青春染暮气”
来源: 作者: 编辑: 审核: 发布日期:2013/10/22

也谈“莫让青春染暮气”

前段时间,《人民日报》刊发《莫让青春染暮气》一文,一时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文章称:似乎在一夜之间,“80后”一代集体变“老”了,先是怀旧,再是叹老,在这看似“矫情”的吐槽背后,诉说着一言难尽的青春滋味。

其实,随着电影《致青春》的全线飙红,“青春”一词已经席卷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让人对往昔的年少岁月不胜唏嘘。然而,有缅怀和感慨,就真如文章所言,我们的“80后”集体变老了吗?

环顾四周,我们便会发现,不仅在“80后”群体中,甚至在更为年轻的“90后”大军里,都不乏暮气沉沉的“老”青年,且有蔓延扩展的势头。

我们不禁讶异:到底是什么因素促使原本朝气蓬勃的年轻一族过早地走上了暮年的快车道呢?

笔者认为,当下异化的社会环境是背后的始作俑者。荀子有一个著名的关于环境造就人的观点:“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当下年轻一辈,正身处于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远胜于前代的社会环境中,然而也面临着比以往任何都要巨大的压力。众多年轻人是在“上流价值”、“精英价值”的裹挟下亦步亦趋,他们常常深陷于住房焦虑、就业焦虑、收入焦虑等多重焦虑的泥潭中,既无法自拔,也不能全身而退。背后的原因很简单??社会对“成功”的定义有着一套不成文却被普遍认可的标准:有车有房,捧“铁饭碗”,月入过万才是有“出息”的,否则只能被贴上“一无是处”的标签。虽说,有压力才有动力,但是,面对畸形的价值标准和陈腐的评判观念,年轻一代的斗志恐怕只能被挫败、被击溃了。况且,退一万步说,即使部分青年愿意在这异化的社会压力中奋身前行,披荆斩棘,但还是有可能会遇上机会不公、规则不公等“拦路虎”,成为人际买卖的筹码。一方面,“拼爹”现象横行,“萝卜招聘”比比皆是,你再怎么努力,都比不上别人轻易打出的“关系牌”;另一方面,当下社会过分看重资历排辈,许多行业和领域的用人体制都趋于板结和固化,人才流动过于缓慢,使得有能力的年轻一辈上不去,年老一辈又下不来。这样“上不了,下不去”的两难局面使得年轻不再是资本,反而成了年轻人的致命伤。

在此种社会因素的深刻作用下,许多年轻人的“成熟”让人不胜惊奇:他们待人接物有着与实际年龄极不相符的世故、圆滑;他们过早地追求安稳、空闲的生活;面对不公正的待遇他们只会逆来顺受;他们与本心、与信仰、与梦想、与责任感失联,处于迷惘的常态而不自知……上述种种,正是所谓的“年少老成”的表现。

让青年回归青年,其路漫漫而修远,这背后需要对社会环境进行深度和长期的净化。年轻一代亟待观念性的解压,亟需社会伸出援助之手,为他们揭去身上一个个无形却沉重的标签,让他们能够毫无顾虑地拷问内心,放飞梦想,实现人生意义的重塑。除此外,社会还应努力为年轻一辈营造一个公平、公正、健康的竞争环境,矫正功利化、近亲化、重资历的考核标准。须知道,有公平才有希望。

当然,年轻人自身的心态调整也十分重要。正如白岩松所言:每一代人的青春都不会太轻松。所以,当年轻人面对压力与不公,都应有“十年饮冰,难凉热血”的心理坚守,选择一种面向灵魂的生活方式,乐观豁达,敢想敢干,在锐意上进的过程中主动承担时代赋予的重任。

“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将来。”换言之,每个人生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精神气质。那么,属于年轻一代的气质是什么呢?不乱贴标签了,毕竟青春只能由青年自己来定义。

(供稿:曾毅娴 )


上一条:hello,我的大学!
下一条:相逢是首歌--记广大“好舍友”

广州大学版权所有  COPYRIGHT©1999-2016,   GUANGZHOU  UNIVERSITY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粤ICP备 0500885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