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筱虹,中共党员,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广东代表团),归侨代表,我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曾参加国家教育部“九.五”重点项目等教学和科研项目10余项,同时兼任广东省环保产业协会第三届专家技术委员会专家委员、广东省环境科学学会会员、广州市环境科学学会环境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
环境科学专业出身的全国人大代表、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王筱虹,一直以来都十分关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议题。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她提出了农村污水处理和生活垃圾处理的问题。刚从人代会回来不久,王院长在百忙之中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抱着学习的心态做代表
3月5日上午,王筱虹第一次以人民代表的身份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回想起第一天走进人民大会堂,王筱虹坦言,因为之前没有参加全国两会的经验,所以自己当时感到无所适从,而且肩负重大的责任,她的一言一行也受到约束和监督,会有一定的压力和紧张,“但我更多的是抱着一种学习的心态,学习其他的老代表,坐在台下仔细聆听、认真表决。”
两会期间,王筱虹看到了不少,也学到了不少。台上领导人做工作汇报时,各代表需要认真听取报告内容,而对于政府出台的新政策,也要及时消化。不过让她没有想到的是,人民代表开会也是可以自由讨论的,而且气氛格外轻松,代表们踊跃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她很喜欢这种讨论氛围,“讨论的时候,我要是稍微慢了一点,发言的机会就会被别人抢走了。”
多重身份 聚焦环保
作为一名环境科学领域的专家,她曾参加国家教育部“九.五”重点项目等教学和科研项目10余项,同时兼任广东省环境科学学会会员、广州市环境科学学会环境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此次担任人大代表,她把关注的焦点放在了平时从事和研究的环境保护问题上。
在环境问题突出的今天,她认为将环保问题和公众教育相结合是很重要的,因为现在老百姓已经认识到了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但是由于自身环保知识的欠缺,对于当今的环保问题持一种盲目的批判态度。“应该增加公众对于环境保护的认识,在媒体宣传和知识普及上下大功夫,”她说道,“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从‘我知道’到‘我知道为什么’的转变。不仅要让大家知道这种排放是有污染的,有害的,还要让老百姓知道,这种排放为什么会有害,其中哪些是人为因素,我们又可以改善哪些因素,这样才能避免污染,做到真正的进步和发展。”
经过参加两会,回到教学岗位的她对学校环保教育有了更深的认识,她表示,对于大学生的环保教育应有更高的目标,现在我们学校开设《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这门公开课,是为了弥补学生在环保知识上的不足,老师在课上更多的是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专业角度去看待环境问题。她呼吁更多的同学选这门课,因为它不但增加了同学们对环保问题的认识,也培养了同学们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和能力,对于环境保护和自身发展都有很大帮助。
建言献策 做好传声筒
闭会之后,王筱虹回到学校也没有一丝懈怠,在会议上听过其他代表的建议后,王筱虹也准备从自己研究的专业领域出发,调查在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环保问题,积极向政府建言献策。
李克强总理今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谈到重点要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历史经验表明,随着农村城镇化,会出现工业污染和生活垃圾等众多环保问题。而现代工业化的发展,更是让如今农村的生活垃圾和十年前完全不同。
王筱虹给我们举了一个最简单的例子:现在农村随处可见塑料袋,因为塑料袋不要钱,所以大家使用得越来越多。但由于没有固定回收渠道,导致随手丢弃的白色垃圾很多。被污染的地方有些靠近水源地,这样源头一被污染就无法保证中下游的水质,会产生很多问题。所以怎样处理农村的生活垃圾和工业废料是未来工作的一个重心。她表示会继续调查有关农村环保问题,进行资料的收集和研究,形成完整的文案后,积极向政府提建议。
同时,作为本届人民代表大会的归侨代表,她也同样关注归侨的利益问题,对于其他归侨代表建议设立“华侨日”,她表示十分赞同。设立“华侨日”,是对华侨群体所做贡献的认同,也能更好地凝聚侨心,汇聚侨力,建设好我们的祖国。
身兼多职的她坦言,虽然自己有多重身份,但在两会时期,她还是把关注的重点放在环保问题上,同时,她也希望能把环保、教育和归侨利益几大领域的问题更好地结合,为各方寻求长远的发展。
在人大代表接下来的五年任期里,王筱虹表示会深入走访调查,向人大提更多的建议。作为代表,她将尽心履职,积极奔走于社会的环保领域,充当好百姓和政府之间的传声筒。
(供稿:新闻中心学生记者 徐一 吴穗芬 助理编辑:王安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