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大事校园

当前位置: 首页 · 广大事校园 · 正文

广大事校园

我们的大学为什么要开展中华经典诵读(评论)
来源: 作者: 编辑: 审核: 发布日期:2011/05/20

我们的大学为什么要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我不知道这是否可以作为一个问题提出来。因为现在很多时候,当一个问题被提出来,首先碰到的一个质疑是:这是不是一个真问题?那么,我们的大学为什么要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是一个真问题吗?想了一下,回答应该为是。原因有四。

第一,开展中华经典诵读符合大学办学的真正使命。大学的真正使命是什么,1928年,美国的耶鲁大学发表了著名的《1928年耶鲁报告》,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大学的目的在于“提供心灵的训练和教养”。那么何以能达到这个目的?当年耶鲁大学的教授们给出的答案是古典语文,并且提出反复的讲述与反复的背诵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针对当时有人批评古典学科不实用,耶鲁教授们的回答是,有什么学习能比一个受过良好训练并因此能将其力量迁移到任何方面的心灵更为实用的呢?耶鲁大学1928年之所谓的经典是指西方经典,而我们现今强调的则是东方的中华经典。两者内容虽异,其教育指向则可同功。实际上,美国有的大学后来也将经典含义由西方扩展到东方了,那是基于他们的一种国际化的考虑与目光。大学生活需要学习经典,培养一健全心灵,也不只是耶鲁报告一家之言,凡有历史担当和人类发展使命感的大学对这个问题的回答莫不如此。它们虽然内部各有歧别,但大的价值指向却是基本一律的。以现在中国人常常顶礼膜拜的美国大学而言,如哈佛、如芝加哥、如斯坦福,都是非常重视经典教育的,尤其是针对本科生的经典教育,这种教育并不以学生所学专业的不同而有所分别,因为它的目的不是为了“专”,而是为了“通”。正因为如此,在我们的大学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是合世界大学办学之基本使命的。当然,学习中华经典并不意味着拒绝西方经典与西方文化,我们同样希望我们的学生能够具有世界眼光。我们所要警惕的,是那种认为学习英语记诵单词天经地义而学习经典记诵名篇一文不值的价值判断。

第二,开展中华经典诵读可以济补我们大学生活的精神营养之不良。当年,英国牛津的红衣主教纽曼在其传世名著《大学的理想》中对大学生活的品质应该如何设计进行反复思考与论述,大学谓何?大学是一个传授普遍知识的地方。在纽曼那里,知识分成两个大类,一类称为自由知识,一类称为实用知识。纽曼以其睿智深入的思考得出一个结论:知识本身即为目的。这里的知识,指的就是自由知识或者绅士知识,他所强调的是这种自由知识的教育能使受教育者具备有教养的才智、灵敏的鉴赏力、公正冷静的头脑和高贵谦恭的风度。我们现在当然不是全盘接受纽曼的理念,但我们大学生活精神营养之不良却是有目共睹的实事。何以如此?原因可能有很多,但有一个原因特别显豁,那就是,精英化的高等教育已经离我们渐行渐远,大众化的高等教育则与我们早已是形影不离。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好处是什么,是让更多的公民有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是让学生通过大学这个平台获得充足的实用知识与发展技能,使国家能够拥有更多的高素质专门人才。这些都是应该的,它是国家社会发展的必需。即使是纽曼,也承认这一点,因为“生活离不开它们,我们日常的福利归功于它们”。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前校长克拉克▪克尔曾经把大学依次分成三种形态:作为村庄的大学??作为城镇的大学??作为城市的大学。我们现在所处的大学应该是这第三个阶段的大学了,也就是一种大学城时代的大学,我们所过的生活也就是一种巨型大学的生活。这种生活在相当程度上少了那种学校与学生之间的亲密对话与精神沟通,大班制教学,分科性割裂、实用性追求,使得我们对精神生活的养护变得无足轻重,高品质的大学精神生活在相当程度上被弱化和忽略。当然,这也不是现代大学老师或者学生的过错,或许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必须面临的缺失之痛。但是我们也不能就此坐以待毙,因为这有违大学得以存在的根本使命,所以我们就要采取各种有效的方式来重组我们大学的精神生活,丰富我们大学的精神生活。此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使我们所处的这个大学的学生能够对我们所处国度的文化精粹、对我们所依的民族精神、对我们所求的品质格调有一种切入魂灵的理解与渗透。中华经典诵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我们提供这方面的养分,虽然这不是我们精神营养的全部,但一定是其不可缺少的构成。这种构成不应该以点击鼠标下载知识为指标,而应该以有多少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我们的精神世界为指标。只有吸收,才有营养。

第三,开展中华经典诵读符合我们大学生人生规划发展的长远需求。广州大学在2011年清明节前专门邀请台湾中原大学的黄坤锦博士来做了两场报告,黄先生是海峡两岸研究通识教育与全人教育的知名专家,在关于通识教育的报告中他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我们在大学的所学所历能够影响到我们毕业之后多长的时间?十年?二十年?还是三十年?说实在话,纯粹从学科知识这个层面来看,我们的大学所学很多恐怕只能支撑我们十年左右的未来生活,如果是一些更新速度特变快的学科,比如说计算机技术,现在的所学估计连十年的支撑期都没有。第二个十年,那个时候当我们从基层的各种技术岗位慢慢沿着进步的层级上行的时候,我们要有更加丰富的人脉资源、更加深沉的管理积淀、更加广阔的社会知觉,那么,现在的大学能为这第二个十年做什么?要做的事情有很多,比如说我们在大学所经历的这种校园生活,各种社团活动、各种社会实践、各种竞技比赛、各种学科知识的交集、各类同学交游,它使得我们在第二个十年能够拥有一笔宝贵的能力资源与社会资源。第三个十年,当我们的很多同学经历了从被管理到管理,从默默无闻的基层先锋上升到社会倚重的中层精英之后,我们一定还要面临一个新的挑战:我们的精力不再有青壮时期的勇猛不绝,而我们又要担当更加多的社会责任,要成为更多人评价效法的对象,其中也包括我们的后代。那么,我们又能靠什么去赢得他们的尊重与追慕?答案或许是,应该靠我们的人格魅力与精神力量。而我们今天正在进行的中华经典诵读,就是在为我们的未来积淀文化,积蓄精神。当然,这不可能是积淀与积蓄的全部,但它一定是特别重要的。在相当意义上讲,我们看重的是诵读的过程,着眼的是二十年、三十年之后的未来。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学生们关于经典名句可能已经考过了不少,我们不希望这种应试背景下的考试过关成为中华经典诵读的唯一目的,我们更要追求的是一种人文精神的体验与品味,是一种优秀文化的感染与传承。或许,这种人文精神的体认所及还不仅仅是我们目力所及的三十年。人类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终生学习的时代,但如果我们在三十岁之前的这个专门的人生学习阶段都没有解决好此后三十年学习与发展的路径与基础,我们又如何能够保证离开大学之后的学习与进步呢?

第四,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是我们构筑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的需要。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可以说是点明了当今中国文化建设的一个最重要的命题。纵观世界文明发展的历史与各个民族与国家的发展大势,没有哪一个蓬勃兴盛的民族与国家能够对自己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熟视无睹甚至弃之不顾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越是兴旺发达,它就越是看重它自己所拥有的传统文化。西方古代的希腊罗马文化如此,中世纪的拉丁文化如此,近世以来的欧洲英法文化如此,现二次大战以后崛起的美国文化同样也是如此。中国古代历史凡是朝势兴旺的时代,也都莫不重视各种文化工程的建设,周秦两汉,唐宋明清,概莫能外。为什么要这样?因为作为人类成员,一定要有自己的文化根砥与精神家园。如不其然,国将不国,族将不族,民将不民。中国目前正处于构建和谐社会、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如果我们整个民族的一代又一代不能拥有一个共同的精神家园,所谓民族复兴必然是一句空话。为什么我们现在对于这个构建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的要求这么迫切?是因为国家的改革发展已经提出了这方面的要求,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实体,与之相对应的一个问题随之而来,中国的文化是否也成为了全球第二大的文化实体呢?回答则是未必。所以需要我们建造。不错,我们需要有全球眼光进行文化对接,但如果是在一种没有固有的民族精神家园的基础上去进行文化对接,那我们所迷失的不仅是作为个体我们,也包括作为民族的我们。这种复兴追求从孙中山先生当年振臂提出“振兴中华”的时候就开始了,但道路何其艰难。不管是建国六十周年,还是今年的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和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民族复兴之路的回顾和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构建都是其中的重要主题。我们可以大致计算一下,按照国家分三步走的战略,到2050年,能够活着并且有资格能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最终迈入世界发达国家之列作出评价的主体,就是当今正在我们的大学里接受教育的同学们,到2050年左右,正是这一批人离开大学奉献社会建设国家的三十多年之后。我在想,如果现在的我们不在大学为构建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有所储备,我们则很难完成时代即将赋予我们的历史职责。开展中华经典诵读,使我们参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构筑多了一种选择与支持,如果我们不做,于大学于学生,都将是一种失责。

(供稿:屈哨兵 编辑:朱玉尊)


上一条:就业形势好转,招生就业处呼吁毕业生诚信就业
下一条:我校学生举行汶川地震三周年悼念活动(图文)

广州大学版权所有  COPYRIGHT©1999-2016,   GUANGZHOU  UNIVERSITY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粤ICP备 0500885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