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大事校园

当前位置: 首页 · 广大事校园 · 正文

广大事校园

我校创新实验班步入淡江大学课程正轨
来源: 作者: 编辑: 审核: 发布日期:2011/03/18

本网讯从3月1日起,广州大学创新实验班已抵达淡江大学14天,虽然只是短短的两个星期,但创新班的22名学生已有了很多不同于以往的经历,他们感受到了台湾独特的民俗风情,融入了新鲜的校园环境,体验了不同的教学方式。然而最主要的是,他们都以最快的速度调整状态,开始步入全新的求学之旅。

开班合影

如今创新班开课已经一周,创新班的同学有怎样的感受;新校园,他们与新老师和新同学的相处又如何;对于台湾这片土地有了怎样的认识;短短十天的时间他们又有怎样的感触?

“每天都要给我们报个平安!”

作为国家“2+2新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开办创新实验班是我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又一创新,此次学生赴台学习交流无疑是我校本科人才培养教育改革的又一有益的尝试,于是创新班得到了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送别仪式上校领导也寄语22名学生要学有所成。

而对创新班同样给予希望和关注的还有淡江大学的广大师生。国际事务副校长戴万钦在参加“广电创新实验班始业式”时表示:“这次广电创新实验专班是从未有过的合作,相信此次课程会成功。”而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刘玉萍则表示淡江大学的课程兼具整体性和综合性,学风自由和多元,学生能在这样的环境中学到更多知识。但是“儿行千里母担忧”,出门在外,学生的安全还是最牵动母校的心。随行的刘玉萍老师总是不忘叮嘱学生,“每天无论过得怎样,都要给我们报个平安”。

初入校园成头条淡江学生关注高

“我们上头条了!”这是“创新实验班始业式”的第二天,一名创新班的学生在阅读《淡江时报》的惊喜发现,一时间,创新班成了校园热门话题。由于创新班的规模较大,又是与淡江大学深度合作推出“课程订购”的概念,广州大学创新班的学生一进校园就受到了很高的关注。负责接待工作的淡江大学研究生妍君就告诉记者:“第一次有这么大规模的大陆生来淡江学习,感觉他们很有活力很有冲劲”。来自南京大学的交换生徐铖认为:“这种新的交换模式可以让学生更快的适应新环境,大家互相有个照应,而且订购课程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努力学习,不会以交换之名,行旅游之实”。

创新班的学生一到淡江大学就得到贴心的照顾,不仅及时安排好学生住宿,而且还印发了专属创新实验班的生活手册,内容丰富,信息详尽,为同学日后在淡江的生活提供不少便利。然而生活得到妥善安排之后,创新班学生最关心的莫过于任课老师的安排问题,“会是怎样的老师来教我们,老师对于大陆学生会不会有偏见,老师们的学问怎样?”这些问题在开始一个星期的课程后得到了最满意的答复。

课程设置花心思名师任教不马虎

按照文创中心执行长赵雅丽的说法,“这次淡江可是派出了‘黄金组合式’的老师”来进行“电视节目编辑与制作”、“电视现场报道与节目创新”、“新媒体视频传播”与“全媒体记者实务”的课程讲学,其中包括赵雅丽老师在内的四名老师,有的毕业于俄亥俄州立大学传播学博士、有的是台湾当地著名的新闻从业人员,不仅能满足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渴求,也能在实际操作上给予学生意见。

一周课程下来,创新班的学生对于老师有了各自的评价。“我们的老师真的在传道、授业、解惑,而不是在‘混’,因为老师真的紧张学生能否学到知识。印象最深的,是文化馆走廊的宣传海报,宣传语是‘创意真的可以当饭吃’。台湾的大学,对学生的理想是十分‘保护’的,老师总是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和学生去平等交流”,创新班的罗梓烨这样说。而对于已经有自己节目的王鹏锡而言,能够有业界杰出的前辈们来教学则最让他兴奋。原来自与人文学院的林子琪十分看重校园的人文气息,“这里环境清新,学风活跃又严谨,学校里良好的管理秩序与优良的师资条件是育人养人的关键,他们关注心灵的治学理念与鼓励创意的价值观是我最喜欢的。”

两个星期的时间对于为期四个多月的学习而言,也许只是一个开始,万事没有一帆风顺,创新班的不少学生也遇到了自己的困难,新生活的适应、学习进度的调整、浓烈的思乡情绪......考验着这群漂洋过海的学生。吴枫仪和记者说道:“来到这里之后,晚上我总会抽时间和几个姐妹一起去跑步,一来可以舒缓压力,二来也可以锻炼身体,这样才有更好的精力投入学习”。也有一些学生在书桌上贴着激励自己的话语,鼓励自己和同伴要自信地走下去:“我们在路上!要学的有很多,慢慢来,一切会越来越好的”。

(供稿:新闻中心学生记者 陈晓萍 编辑:高良铨)


上一条:两学院学生举办烛光音乐会融入“地球一小时”倡导节能(图文)
下一条:各报纷纷以头条“猛料”播报我校招聘院长消息(图文)

广州大学版权所有  COPYRIGHT©1999-2016,   GUANGZHOU  UNIVERSITY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粤ICP备 0500885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