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风采

当前位置: 首页 · 名师风采 · 正文

名师风采

【名师风采】李敏:天山映珠水 大爱显真情
来源: 作者: 编辑: 审核: 发布日期:2016/12/30

李敏,广东省高校名辅导员李敏工作室主持人,我校少数民族学生工作办公室副主任,2015年获全国五一巾帼标兵,2014年获“广东省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

新疆地区有个美丽的耶利亚女郎的传说,相传在远古的新疆有个沙漠王国,国王的女儿名叫耶利亚,传说如果有人看了她的眼睛,就会充满活力;如果得到她的拥抱,就会永远年轻。

李敏28岁生日时,班上的学生秘密为她办了生日会。各民族的学生穿上盛装,把课室精心装饰一番,以班级活动的名义请李敏来参加。他们跳着舞,唱着新疆民歌《耶利亚》献上真挚的祝福。这一幕,在20多年后,李敏回忆起来依旧热泪盈眶。

多年后,珠江边上,李敏把这份对少数民族学生的爱带到了广州,让广州各高校的新疆少数民族学生齐聚一堂,在“天山映珠水,大爱铸中华”迎国庆、庆古尔邦节文艺汇演及交流展示活动上,尽显新疆人民的热情与友爱。

一路走来李敏从未停歇过,像太阳一样发光发热,所有认识她的人都会感受到她独有的热情与亲切。

天山脚下出个“李姐姐”

“孩子交给我,放心不?”

“放心,那边有个妈妈,家里也有个妈妈。”

“你的女儿管我叫妈妈,你吃醋不?”

“我们高兴得很。”

这是李敏今年11月在新疆家访时和学生家长的对话。33年前,她是新疆学生的“李姐姐”;33年后,她成为新疆学生在广州的“李妈妈”,并把“李妈妈”这个温暖的称呼从珠江边带回到天山脚下。

1962年出生的李敏,自小跟随父母在新疆生活,大学就读于西安矿业学院 (现西安科技大学),毕业后在教师岗位工作了33年。“我第一次当班主任的时候还很年轻,也就比学生大几岁吧。我一直说,我是从辅导员姐姐变成了辅导员妈妈。”

80年代初,刚毕业的李敏在新疆工业高等专科学院当班主任。“我是一个直率好客的人,经常把学生拉到家里吃饭。”学生生病住院,医院没有食堂,李敏当起了学生的“厨娘”;学校举办运动会,她煮上大锅的绿豆汤,拿着饭勺吆喝学生来喝;节假日,她把家里的煤气灶、锅碗搬到教室,招呼班里五个民族的学生一起包饺子;课余,她还带着学生搞起了“创业”,购买二手洗衣机让学生在校内开洗衣房赚班费,用这些“收入”组织班级活动、献爱心。这笔班费,三十年后依然在,并且越来越多。学生毕业后还在交班费,钱仍由当年的团支书管,大家一直用这笔班费资助贫困地区的孩子。

回忆起毕业25年后的一次聚会,李敏印象深刻。当时几个学生在机场接机,而电话的另一头,五六十个学生带着家人和孩子,在新疆十月的寒风中焦急地等待。一个多小时后,李敏看着寒风中整齐站着的学生和他们的家人,激动得不知如何是好。那一刻,李敏一一叫出了他们的名字。一名学生的妻子对李敏说:“我跟他第一次见面,他就提李老师,后来每次约会都会提起您,所以,我下决心一定要见一见老师。”另一位学生陈元的妻子对李敏说:“我和陈元结婚了二十年,陈元爱我爱了二十年,但也爱他的老师爱了二十多年。他常说,没有李老师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家。”

聊起学生,李敏脸上满是笑容。谈话间,李敏打开微信,把她和学生的聊天记录拿给我们看。“靓妈,我来家里一段时间了,爸妈向你问好呢。俺27号回乌鲁木齐,29号飞广州,回去之前靓妈需要啥?我给你寄回去。”“我准备了一箱红枣、一箱馕给你寄过去,不是亲儿子,胜似亲儿子。”“我给你准备的是加牛奶和鸡蛋的营养馕,我记得你最爱吃这种。”多年来,李敏与学生一直保持着亲密的联系。这份师生情,更似亲情。

珠江边上来了位“李妈妈”

1994年,李敏离开新疆来到广州工作。2005年,我校开始招收新疆地区少数民族学生,并成立了少数民族学生工作办公室。在新疆长大并在新疆高校从事专业教学和学生工作十多年的李敏任专职副主任,负责统筹协调校内相关学院开展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在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教育管理服务工作。而李敏,也将她那直爽、敢作敢为的工作作风带到了广州,把对学生无私的爱,移植到珠江畔,生根发芽……

“李敏老师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很严肃”,人文学院13级学生帕拉曼回忆道,“但相处下来发现其实并不是这样”。一次,帕拉曼在工作室帮忙整理内务,不小心碰到了桌角。“李老师看到我后背划伤了,心疼地哭了,还自责说不应该让我做这些事。”

正因对学生无私的关怀和爱,新疆学生喜欢到工作室学习,找李敏聊天谈心,16级预科班的祖姆热提就是其中一员。她说入学不久,李敏就把大家带到工作室。“看到‘少数民族之家’几个字,我不再感到孤单,这就是我们的第二个家。”

帕拉曼告诉我们,李敏还经常把他们带回家,下厨做新疆风味的饭菜给大家吃,就像在遥远的新疆自己的妈妈一样。不过,李敏对学生的要求也非常严格。她直言,无论学生来自哪里,学习上有哪些差距,都应该服从学校的管理制度,认真学习。因此,李敏工作室创立伊始就确定了“爱严相济,平等融合,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理念。

近些年,大学生就业问题日渐严峻,在内地求学的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就业问题尤为突出。李敏工作室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帮扶学生创业。毕业生热依沙在校时,李敏就鼓励她自主创业,经营学校的清真餐厅,并为她提供各种帮助。毕业后,热依沙继续经营餐厅,不仅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也为在校的新疆籍学生提供了餐饮上的保障。李敏开玩笑说,校园安全稳定就是要抓关键,抓住学生的饮食,就是抓住了关键。

多年的新疆工作生活经验让李敏对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的个性、思想特点以及风俗习惯都非常熟悉,对国家政策的准确把握更让她工作起来得心应手。这些年,她带出了校“十佳学生”,带出了广州市亚运会优秀志愿者,带出了一届又一届优秀的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

李敏工作室:开创国内多个“第一”

2014年,以“创新理念和方法的平台、孵化辅导员名师的摇篮”为理念的广东省高校名辅导员“李敏工作室”成立,也让李敏的新疆学生管理工作由校内走向整个广州。工作室以李敏多年的工作经验为切入点,研究和指导全省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全省承担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培养任务的高校加入李敏工作室,成为工作室成员,并建立广东省内共享资源、信息互联、成果共享的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工作平台。

“李妈妈,你们听起来是这样,但是她工作的点点滴滴,你们是做不到的。”工作室内派教师蔡强到广州时,陪同李敏和广东省委主要领导会面。中午与会人员在新疆餐厅吃饭。饭后,李敏和服务人员说:“我要打包,这么多牛羊肉,打包给学生吃,不要浪费了。”对工作室的内派教师,李敏也积极联系,让工作室的内派教师参与学校的日常管理工作与外出调研交流活动。蔡强感慨道:“李老师并没有因为我是内派教师就不参与这些工作,重要的工作和出差都让我们一起去,对我来说是一种认可,对少数民族工作也是一种肯定。作为内派教师,李老师对我们的培养、帮助是很重要的。”

李敏工作室同时还担任全国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现状、教育管理方面专项课题研究的工作。两年间,李敏与工作室的成员深入走访全国50多所高校,对5000余人次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结合多年来的教学管理实践经验,编写出全国首本《广东省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指南》,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高校纷纷联系工作室提供《指南》作为工作指导材料。

2016年,我校与李敏工作室还承办了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服务研讨会,并将会议优秀论文集结成《第一届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研讨会论文集》,洽谈出版。中央新疆办副主任、教育部原副部长鲁昕评价这是“中国史上第一本关于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服务的论文集”。自此,国内少数民族学生教育领域的空白由李敏工作室牵头填补上了。全国的教师、专家也更关注这个领域的实践与研究。李敏对少数民族学生的爱,在30多年后得以成立团队,搭建成平台,从而汇集了更多教师专家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关爱。这份爱与力量,正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李敏用新疆这片广袤土地赋予她的火热的爱与热情,在教育岗位奉献了33年。三年前,她曾发过这样一条微信朋友圈,“这一天是我从教30年5个月零4天,30年前,我带着我年轻时所特有的澎湃激情和我对教师这个职业的无限敬仰走上讲台,30年后,我的学生就像戈壁大漠中的红柳、胡杨、骆驼刺一样,遍布在新疆的每个角落……”

(供稿:学生记者 黄 颖 张雪君 助理编辑:魏 鹏)

注:本文刊登于2016年12月30日第343-344期《广州大学报》。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条:【名师风采】肖思为:青年教学能手 学生知心姐姐
下一条:【名师风采】胡宜安:十六年解一道“生死”题

广州大学版权所有  COPYRIGHT©1999-2016,   GUANGZHOU  UNIVERSITY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粤ICP备 0500885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