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风采

当前位置: 首页 · 名师风采 · 正文

名师风采

高崇志:教不拘于形,研不拘于时
来源: 作者: 编辑: 审核: 发布日期:2013/11/15

高崇志,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教育软件学院教授,计算机科学系主任,广东省第四批高校“千百十工程”培养对象(校级)。承担本科生多类核心课程的教学任务,每年课堂教学评分(平均)都在90分以上,2011年评为“广州大学优秀教师”。在科学研究方面,致力于信息与通信安全的研究工作,已主持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一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另外作为核心人员参与多项国家级项目。

对待教学,他从不照本宣科;对待学生,他鼓励追求兴趣;对待科研,他用“挖井”的精神执着付出。他就是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教育软件学院“70后”教授高崇志。

不囿于教材,不止于概念

回忆起大学生涯,高崇志最遗憾的是自己只会闷着头看书。他说,如果他能重做一名学生,便不再紧抓着书本,而是好好研究一下用教材的问题。

为了不让学生“重蹈覆辙”,他会经常上网搜一下其他版本的教材,遇上好的教材甚至自费印给学生。同时,他也鼓励学生自己去发掘其他教材。

现在的高崇志,不大喜欢捧着教材上课,“讲课的时候,把教材扔开了,讲得就特别顺;扔不开时,讲得就特别不顺。”

除了不爱受制于教材,高崇志也不喜欢读概念,他希望能引导学生去挖掘知识背后更深层的规律。“我很少指着黑板或者PPT念概念,更多是指引学生去理解概念背后的涵义,继而灵活运用。”

于是,高崇志就形成了他特有的上课方式??“兜圈子”。他的学生文涛回忆道:“高老师常常会在课堂上提出一些问题,和我们一起探讨、演算。大家一起头脑风暴,这种思维碰撞的过程很有趣。”

也就是在这样“兜圈子”的教学过程中,很多知识的前因后果、运用方式,学生就慢慢地领会了。这样的教学效果,不只是简单地讲述概念就可以达到的。

学生要去做他们喜欢的事

“要让一个人去做他不喜欢的事情,那是非常痛苦的。”谈及自己的教育理念,高崇志认为,像孩子的路不是由父母决定的一样,学生的路也不是由老师定的,学生应该有自由发展的权利。他说:“我特别希望学生去做自己喜欢、感兴趣的事情。”

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目标”,是他一直致力的方向。他希望学生能在自己的兴趣和目标的指引下,主动地去学习。他认为,“上了大学以后,主动性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学校的课程能否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让他自主地花时间去学,显得十分重要。”

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他在努力想不同的办法。例如,给学生一些特别的奖励。在实验课上,他实行当场提交有奖制,鼓励学生当堂完成实验任务并提交。获奖有两大关,按时认真完成任务是第一关。“交了还不行,他们还得接受我一些稀奇古怪问题的‘摧残’,这些问题考试不会考,课本也不会有,但能看出学生有没有偷懒、是否真的领会了,真正用计算机的思维去想了。”过了第二关“问题关”,学生就有机会得到他的奖励。

为培养学生的目标,他也想到了一个办法。作为班主任,他会尽量寻找更多的机会,请一些已经毕业的学生回来,和班里的学生谈谈他们的定位、工作的发展潜力和待遇以及找工作的感受。他认为:“那些大一、大二的学生常用的一个词是‘迷茫’,听听师兄师姐的经历,可以引导他们思考自己以后想做些什么。”

科研中灵活的“挖井人”

古文版的《聊斋志异》,似乎与布满函数和运算的计算机信息技术类书籍格格不入,但它们的确共存在高崇志的书桌上。

“饥来吃饭,困来即眠”,是《五灯会元》中禅者所追求的用功境界。高崇志的用功,也颇有随心而动的自如。高崇志在从事信息安全中密码协议研究的同时,也担任计算机科学系的系主任和承担教学工作,但他都能应付自如。他的诀窍是灵活地分配时间,在没有课和会议的时候,他不会给自己制定硬邦邦的安排,而是问问自己心里的感觉??此刻的自己,最适合干什么呢? “做人不能太死板,该干什么就干什么”,“累的时候,就休息一下” 。他从书桌上的资料书籍、文件的下面抽出一本古文版的《聊斋志异》,告诉记者他累的时候会看上一页,让大脑得到片刻休息。

也正是这种随适的心态,让他常常能以清醒的大脑、饱满的状态投入到他的各项工作中,例如“挖井”。高崇志把做科研比作“挖井”,认为做科研重在坚持,“要堆很多时间进去,每天只投一小时是不够的”;另外,要有深度,“那些公式背后都是有故事的,要搞清楚背后的东西”。在他博士一年级,也就是2001年的时候,他发现在密码协议研究这口“井”能挖出一小点水来,从此便持之以恒地深挖了下去,并取得一系列的研究成果。

一种生态的、以人为本的态度,像熹微的晨光,始终贯穿着高崇志的教学方式、教育理念和科研工作。这位“70后”教授,正以他朝气而有力的步伐,奔走在教师生涯的路上。

(学生记者 陈心怡 吴穗芬)


上一条:杨木壮:把实践带进课堂,与学生成为朋友
下一条:叶平枝:教育要培养善于自我发现知识的人

广州大学版权所有  COPYRIGHT©1999-2016,   GUANGZHOU  UNIVERSITY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粤ICP备 0500885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