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5年以来,大陆就有上千名大学生赴台求学。不过,他们是以交换生的名义。虽然并不拿学位,但能与台湾学生一同上课,一同生活,一同考试,与交换学校互认学分。
今年3月,广州大学2008级广播电视新闻学创新实验班22名学生,作为国家“2+ 2新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的参与者,以班级建制方式,被整体派到台湾淡江大学交换学习半年。上个月,他们结束在淡江大学四个月的交换学习生活,回到广州大学城。
作为赴台求学的先行者,当这群年轻人在好奇于台湾四周全新的环境和人事时,他们也被台湾的老师同学好奇地“打量”着。今天,让我们走近刚从台湾求学归来的他们,听听这群大陆90后讲述他们所看到的台湾,也听听台湾的老师对他们的评价。
2011年7月,广州大学2008级广播电视新闻学创新实验班22名学生结束在台湾淡江大学四个月的交换学习,回到广州大学城。
137天,作为一次交换教学实习已足够,但对于观察这片“中国最熟悉而又陌生的土地”却实在太短。这批90后学生,感受更多的是一个浓浓人情味的台湾、一个没有垃圾桶的台湾、一个对大陆好奇又陌生的台湾、一个信息海量公开也让人眼花缭乱的台湾……
赴台前夕选拔不同专业学生组建创新班
去台湾之前,广电创新班22名同学有半年“预备期”的心理准备。不同于往常派出的交换生,创新班以整班建制方式进行交换学习。他们来自全校不同专业,既有新闻学,也有来自化学、数学等“不相关”的专业,经过考核遴选,在大三第一学期组成新班级。今年3月1日正式赴台学习。
整班交换学习的模式,对于淡江大学来说也是第一次。虽然不能与台湾同学一同上课,但创新班学生的课程却是“台湾化”的???淡江大学针对这个班级量身定做了四门课程,并为他们安排普通交换生很难争取到的实习机会。在台湾的最后一个月,他们被分配到“中央通讯社”、三立电视台、TV BS等台湾新闻单位实习,在学习技能的同时,亦透过这些一线窗口近距离观察台湾社会。
赴台伊始创新班学生上当地头条新闻
从2005年起台湾已开放接收少量的大陆交换生,但22名学生的集体到来还是引起了校园的轰动,创新班学生更成了淡江电视台和《淡江时报》的新闻头条。
到达第一天,台湾浓浓的人情味就给大陆学生们留下美好的印象:桃园机场为他们特设了绿色通道,这让学生们心里都觉得“有些过意不去”。
台北街头扑面而来的机车(摩托车)让他们叹为观止,但让创新班同学陈晓萍印象最深的是台湾街头基本难觅垃圾桶,废弃物攥在手心常不知道往哪扔。当她向台湾同学询问,对方却睁大眼睛反问道,“为什么要设这么多垃圾桶?”陈晓萍后来才了解到,台湾垃圾回收处理征收的费用很高,政府鼓励市民不在街上随意扔垃圾,台湾人出门也会自觉地带上垃圾袋把废弃物带回家再扔。
深入观察看周围的同时也被别人打量
交换生在观察着全新的环境和人事时,自身同样也被周围的同学打量着。由于创新班是独立授课,竟有台湾学生颇感兴趣地来旁听他们的课程。
一些台湾学生主动和他们交朋友,到他们宿舍聊天。祖籍安徽的许晗热情地介绍自己的家乡,台湾同学马上接道,“安徽啊,很好玩的地方,安徽属于黄山下面的吧?”这样的?事把许晗“雷到了”,但他后来发现,创新班同学也曾给台湾同学回报同样的?事:有台湾同学介绍起在台湾西海岸的台东县,一名大陆同学竟说,“就是花莲旁边那个啊……”
“其实提到的都是两地比较有名的城市,稍加关注都会知道,交流还是太少了。”许晗感慨道。但如果不是来台湾前的“恶补”,台湾之于他们大多数人依然是神秘的土地。
在来台湾之前,老师们曾特别叮嘱,台湾的学生都彬彬有礼,所以不要穿拖鞋上课,不能在课堂上打瞌睡,与人交往要有礼貌,在公共场合要低调……让这群天性活泼的学生开始弦绷得特别紧,“后来发现其实世界上所有大学生都是一样的嘛!”
相处几个月,陈晓萍这样描述她身边的台湾同学:男生很腼腆斯文,台湾女生很漂亮很会化妆;淡大有五星级的图书馆,但台湾的学生却似乎并不太感冒;台湾学生的生活态度闲适,更关心生活中的东西……
公开交流都能静下心来听对方发言
因为有了一年的“预备期“,大多数创新班学生是带着问题而来。从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转到广电新闻专业,许晗对新专业充满热情,对这趟台湾之旅更是充满期待。他最感兴趣的还是台湾媒体行业:这么小的地方,人口2000多万,电视媒体有90多家,这么密集地覆盖,它们是如何生存下来?
他被分配进台湾的三立电视台实习。在实习期间,每当接触到批评大陆的言论,这位血气方刚的小伙子如坐针毡甚至想上前理论一番。
陈晓萍在课堂上也遇到过不少的尴尬。她去旁听一堂哲学课,授课老师知道班里来了位大陆学生,话题转向食品安全,并点名让她回答怎么看待三聚氰胺、瘦肉精这些问题。(南方都市报www.nddaily.com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南都网)
这几乎是大陆交换生初到台湾不可回避的尴尬,关于食品安全等话题会被台湾学生好奇地问起,这让创新班同学觉得难以解释,“因为这不是大陆的全部”。
作为新闻系的学生,这个班级的学生对台湾社会的观察更多融入学科背景的思考。陈晓萍坦言,在台湾四个月,对自己冲击最大的,并不是政治文化方面,而是“开放的信息社会”:一方面,她使用着Facebook和台湾学生自由交流,但另一方面,她也看到节目制作中一些造假行为。
“我觉得很庆幸的是,我们之间的辩论,虽然很多时候针锋相对,但并不一定要争得面红耳赤,大家都能静下心来听对方的发言。”陈晓萍说。更多时候,这种“辩论”并非对立,“台湾同学有时候也会站到大陆学生这边,大陆也有学生又会支持台湾学生的观点。”
陈晓萍还认为,台湾之行让她更能体会沟通的重要,纷争与分歧往往是因为不了解,她也尝试去了解台湾当地人的一些想法,这也使她的一些习惯在悄悄改变,比如微博少上了,改上facebook,因为想了解台湾的同学都在讨论什么话题,而他的台湾同学则好奇地在新浪开通了“微博”。
求学收获对生活有了另一份理解
“由于是整班赴台交流,也因为是第一个代表广州大学来台湾的专班,这班学生展现了特别重视团体荣誉的情操。”这是台湾淡江大学文化创意产业中心项目开发总监赵又慈对这群朝夕相处的学生的评价。
在赵又慈看来,这群来自大陆的学生,上课认真,不迟到早退,待人相处和气有礼貌,最难得的是4个月来22人没有缺过一堂课。
但在对生命的价值和态度上,赵又慈认为,大陆学生与台湾学生却有明显的差异,“面对未来的社会竞争,大陆交换生有较强的忧患意识和不确定感,比较专注于积累自己的在学成就,但对生命发展的可能性,想象比较执着和单一。”
也许是希望让这群学生更放松地看到自我,一位50多岁的老教授邀请这群学生到她家做客,吃她亲手做的菜,与他们彻夜长谈,谈理想,谈人生,谈爱情……
陈晓萍感慨,除了学业方面,在与台湾人相处中,更多的收获是对生活的另一份理解。她惊讶于蚵仔面线老板可以周六日就把店铺关门,因为只是想去学跳街舞。她也很羡慕台湾学生闲适的生活态度,除了一起唱K、逛街外,班上的同学会和台湾学生一起去“夜冲”(开着机车在台湾街头兜风),“机车更像是他们的生活态度”。
从台湾回来,陈晓萍还爱上了繁体字(台湾称正体字),“我越来越觉得繁体字很好看,简体字简化后最初的含义都看不出来了,比如‘?’、‘?’,没有心怎么爱,没有见怎么亲?”
■政策背景
全班赴台交流为国家创新项目
不同于往常派出的交换生,2011年3月,广州大学和淡江大学合作的2008广播电视新闻创新班采用了新的模式,以班级建制方式赴台学习半年,该项目为国家“2+2新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
广大创新班是新组成的班级,同学来自全校不同专业的大三生,既有学新闻学的,也有学化学、数学等“不相关”专业的。
淡江大学针对这个班级量身定做课程,并为他们安排普通交换生很难争取到的实习机会。如把创新班学生分配到“中央通讯社”、三立电视台、TV BS等台湾新闻单位实习。
(消息来源:南方都市报2011、8、17编发:朱玉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