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广大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广大 · 正文

媒体广大

【羊城晚报】屈哨兵:诵读经典可滋养大学精神
来源: 作者: 编辑: 审核: 发布日期:2011/07/02
媒体名称

羊城晚报讯(记者薛江华通讯员广大轩)不久前,广州大学举办了一次讲座,来自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的著名主持人白燕升问现场学生:如果有一场精彩的粤剧表演,谁愿意自己掏钱买票看。结果只有6个学生举手。但演讲结束后,学生们不仅报以最热烈的掌声,还齐声一再要求将演讲延时。白燕升在演讲结束后对记者说,他相信经典的力量。

作为广州大学的副校长,屈哨兵说他也相信经典的力量。要不,让全校几千名学生背诵100篇经典---50首诗、20首词、5支曲、5篇赋、20篇古文,是件多么容易招惹学生怨气的事情,更何况这些内容还要考试,并计入第二课堂必修学分。有意思的是,在最近一次经典诵读考试后,全校900多名学生,相当一部分同学获得比较理想的成绩,前几名竟清一色的是理工科学生。

在一个艳阳高照的午后,屈哨兵在他的办公室里接受了羊城晚报记者的独家专访,回答了他为什么要在广州大学里开展中华经典诵读的原因。

经典诵读符合大学办学真正使命

羊城晚报:为什么会想到在学生中开展经典诵读?

屈哨兵:大学的真正使命是什么?1928年,美国的耶鲁大学发表了著名的《1928年耶鲁报告》,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大学的目的在于“提供心灵的训练和教养”。那么何以能达到这个目的?

当年耶鲁大学的教授们给出的答案是古典语文,并且提出反复的讲述与反复的背诵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针对当时有人批评古典学科不实用,耶鲁教授们的回答是,有什么学习能比一个受过良好训练并因此能将其力量迁移到任何方面的心灵更为实用的呢?耶鲁大学1928年之所谓的经典是指西方经典,而我们现今强调的则是东方的中华经典。两者内容虽异,其教育指向则可同功。

羊城晚报:但会不会只是一家之言?

屈哨兵:大学生活需要学习经典,培养一健全心灵,凡有历史担当和人类发展使命感的大学对这个问题的回答莫不如此。它们虽然内部各有歧别,但大的价值指向却是基本一律的。

以现在中国人常常顶礼膜拜的美国大学而言,如哈佛、芝加哥、斯坦福,都是非常重视经典教育的,尤其是针对本科生的经典教育,这种教育并不以学生所学专业的不同而有所分别,因为它的目的不是为了“专”,而是为了“通”。正因为如此,在我们的大学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是符合世界大学办学之基本使命的。

羊城晚报:那我们是否也要学习西方经典呢?

屈哨兵:当然,学习中华经典并不意味着拒绝西方经典与西方文化,我们同样希望我们的学生能够具有世界眼光。我们所要警惕的,是那种认为学习英语记诵单词天经地义而学习经典记诵名篇一文不值的价值判断。

高等教育大众化面临缺失之痛

羊城晚报: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是不是到了一个非常迫切的时期了呢?

屈哨兵:我们大学生活精神营养之不良却是有目共睹的实事。有一个原因特别明显:精英化的高等教育已经渐行渐远,大众化的高等教育则与我们早已形影不离。

我们现在所处的大学是一种大学城时代的大学,也就是一种巨型大学的生活。这种生活少了学校与学生间的亲密对话与精神沟通,大班制教学,分科性割裂、实用性追求,使得我们对精神生活的养护变得无足轻重,高品质的大学精神生活在相当程度上被弱化和忽略。

当然,这也不是现代大学老师或者学生的过错,或许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必须面临的缺失之痛。但是我们也不能就此坐以待毙,我们就要采取各种有效的方式来重组、丰富我们大学的精神生活。

此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使我们所处的这个大学的学生能够对我们所处国度的文化精粹、对我们所依的民族精神、对我们所求的品质格调有一种切入魂灵的理解与渗透。中华经典诵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我们提供这方面的养分,虽然这不是我们精神营养的全部,但一定是其不可缺少的构成。这种构成不应该以点击鼠标下载知识为指标,而应该以有多少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我们的精神世界为指标。

未来三十年必须开展经典诵读

羊城晚报:可学生们的学习和未来的生存压力都很大,开展中华经典诵读对他们来说有没有一点实际的意义呢?

屈哨兵:我常会对学生们提出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在大学的所学所历能够影响到我们毕业之后多长的时间?十年?二十年?还是三十年?

说实在话,纯粹从学科知识这个层面来看,我们的大学所学很多恐怕只能支撑我们十年左右的未来生活,如果是一些更新速度特别快的学科,比如说计算机技术,现在的所学估计连十年的支撑期都没有。

第二个十年,那个时候当我们从基层的各种技术岗位慢慢沿着进步的层级上行的时候,我们要有更加丰富的人脉资源、更加深沉的管理积淀、更加广阔的社会知觉,那么,现在的大学能为这第二个十年做什么?比如我们在大学所经历的校园生活,各种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竞技比赛、学科知识的交集、同学交游,它使得我们在第二个十年能够拥有一笔宝贵的资源。

第三个十年,当我们的很多同学经历了从被管理到管理,从默默无闻的基层先锋上升到社会倚重的中层精英之后,我们靠什么去实现社会贡献。答案是,应该靠我们的人格魅力与精神力量。而我们今天正在进行的中华经典诵读,就是在为我们的未来积淀文化,积蓄精神。

我们要重现经典之美

羊城晚报:学校有没有想办法让学生真正喜欢诵读经典,而不只是被动接受呢?

屈哨兵:我们会组织学校讲课讲得好的老师开讲座,让学生先喜欢再接受。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改变学生拒绝经典的现状,让学生发现美就在里边。

羊城晚报:会不会有很多理工科的学生不容易接受这些古典诗词?

屈哨兵:正好相反。我们最近一批有900多个同学参加了考试,通过率还不错,出人意料的是,考前几名的全是理工科的学生,我还把这个事情和人文学院的院长讲了呢。

现在的大学生应该对世界有一种完整的认识,现在的分科,不是为了分割,而是为了把世界看得更清楚。在经典诵读里边,就是无科界、无分别的文化追求。我们有一个学机械的学生就在金钟奖上拿了奖。在我眼里,这才是一种大学气象。

羊城晚报:在推广经典诵读的过程,有没有遇到反对的声音?

屈哨兵:肯定会有的。但是做这个事情,学校要有定力。所有的学生都希望没有考试,但这是不可能的。上次我们请了台湾中原大学的黄坤锦教授来讲座,他就讲到他朋友的儿子在美国读书,选修了欧洲文明史,结果也要考试。所以说,重视经典文化,不仅是我们,人家美国也同样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

(信息来源:羊城晚报2011、7、1、B7版 编发:朱玉尊)


上一条:【南方都市报】广州大学聘13考生为“阳光招生观察员”
下一条:【中国社会科学报】广州大学---美华学社跨学科研究中心揭牌

广州大学版权所有  COPYRIGHT©1999-2016,   GUANGZHOU  UNIVERSITY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粤ICP备 0500885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