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建设文化大省,高等教育应有更大作为,年初在全国52所高校中脱颖而出、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的广州大学又成热门话题。谈到广州大学的跨越式发展,绕不开一个人,他就是人称“老教育”的陈万鹏。
5年前,广州市委、市政府做出了建国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高等教育布局大调整,将广州5所市属高校合并成全新的广州大学。5年来,整体搬迁新校园、自产院士、外来科研经费5年翻4番、建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成功申请博士点……一个个突破,使年轻的广州大学像一颗新星,在教育领域冉冉升起,引人瞩目。5年前被任命为广州大学党委书记的陈万鹏,对这所“新大学”付出了特别的辛劳,有着特别的贡献。
治校,有胆有识
[广州大学的迅猛发展与当家人陈万鹏有胆有识、敢想敢做的作风密不可分]
可以说,2000年广州大学的合并肩负着广州人民对教育的集体期望??建成一所与广州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大学。如何让一所刚刚合并、底子较为薄弱的大学在短期内获得良性、高速的发展?谁能在这个时候挑起重担,带领广州大学走上发展的“快车道”?
焦点最终落在时任市政府副秘书长陈万鹏身上,这个在广州市“一年一小变”办公室干得有声有色的官员以广州大学筹备小组组长的身份入主广州大学,成为其合并后的第一任党委书记。
“广州大学合并前后情况有点纷繁杂乱,筹备小组会议上,对办什么学院、设什么专业等问题大家争论不休,加上一些改变涉及到各方面的具体利益,这个书记可不好当。”一位参加过当年广州大学筹备小组会议的教授说。
陈万鹏对此直言不讳,承认在得到消息那一刻自己感到意外,而且备感压力。时任广州市市长林树森找他谈话时,他却没有推辞,理由很简单,“办好高等教育是千秋万代的大好事,我是个老教育,对学校有感情,没有理由退避。”
上任之初,书记的远见与魄力就令广州大学师生为之振奋。当时,防震抗震专家周福霖教授还未当上院士,他从事研究的实验室和主要设备是与澳门一个企业合作的。后来,澳门合作方因发展方向的调整,决定终止与广州大学在科研方面的合作。要保住实验室,就要在短期内拿出1000万元,否则,实验室将被卖给另一所大学。
了解到这个学科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陈万鹏和校长顶住各种压力,在学校经费相当紧张的情况下,拍板买下实验室。“这才有了后来的院士申请和现在的博士点。”周福霖院士说,“陈万鹏书记是一个很有魄力的人,有胆有识,敢想敢做,关键时刻非常果断。实践证明,他的打造优势学科的理念是非常正确的。”
“陈书记的魄力也表现在把握学校发展方向上。”广州大学校长庾建设对记者说。在陈万鹏看来,新广州大学绝不是原有几所高校简单的合并,也绝不是对原各校办学模式、发展定位的延续,而是要以实质性合并为契机,找准新定位。一开始,陈万鹏就把着眼点放在学校定位上,广州地区高等教育现状如何?广州大学怎样发展才能适应本区域发展的需要?创校伊始,频频组织大讨论,校内外专家、学校干部、师生热烈对话,集思广益,终于形成了促成广州大学跨越式发展的独特的办学新理念。
陈万鹏的魄力还在于对“人才强校”工程的全力推动。“聚集人才,方能兴校,”他说,“明确定位后,'人才强校'成了广大叫得最响的口号。”于是,在陈书记的支持下,新任校长庾建设大刀阔斧引进各路人才、学科带头人。2004年一年,广大就用1000多万元引进了100名教授。人才“猛招”震动南北教坛,传为佳话,各路人才慕名前来,师资力量日显不凡。短短几年,广州大学已成为第二批本科院校中的最热门高校之一,2005年该校普通高考招生第一志愿上线率从合并初的80%上升到了224%。
“广州大学这种迅猛的发展势头在国内外的合并高校中都是少有的,这和陈万鹏的胆识魄力分不开。”一位教育界人士说。
为人,实实在在
[运筹帷幄又心思细腻,做事做到人心里,这样的书记可以打满分]
“陈书记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做事以细节服人。”周福霖院士经常对家人、学生提起,“有陈书记当年的鼓励和帮助,才有我这个院士。”
2003年,申报院士的时间将近,周福霖的学科条件有了、研究成果有了,陈万鹏鼓励他申报院士,但周教授觉得“太麻烦”。陈万鹏就不时往他的实验室跑,对申请院士的事情比周教授还关心,还派去工作人员,把填表、组织材料的事弄得妥妥当当。“去北京答辩前,书记又在学校组织模拟答辩,和校长一起提问,给我提了很多宏观性建议,包括一些我没想到的问题,对正式答辩起到很好的作用。”提起往事,周福霖院士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2004年1月,广州大学师生奔走相告,庆贺学校终于有了第一位自产院士,而走进周福霖院士办公室的第一个祝贺者,就是陈万鹏。
几年前,周福霖相中北京一位教授,希望他加入研究团队。陈书记知道后,亲自跑到北京去邀请。“大而化之又细致入微,运筹帷幄又心思细腻,做事做到人心里,做事做在点子上,这样的书记很难得。”今天的周院士说,“如果要评分,我认为这样的书记可以打满分。”
对此,从广西引进来的人才、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黄滨也深有体会:“广大人真是求贤若渴,来此之前,公管院院领导多次打电话到我家,让人感动。也让我深深感觉到广州大学很重视人才,做事很有劲头、很实在。来到广大,陈书记亲自请我吃了一次饭。席间,他就像一位和蔼可亲的老大哥,一一询问我的生活工作情况,当场决定按规定进一步改善我的办公条件。见到陈书记本人,我更能理解广大人这种务实进取的精神。”
庾建设校长也说,为了引进人才,陈书记曾亲自到北京、湖南、河南等地。学校引进的人才,书记都一一拜访过,询问实际需要和困难。书记很为教职员工、知识分子着想,无论是谁,有事找他,他总想尽办法解决,
陈万鹏的实在,带来了领导班子的和谐,也带来了全校的和谐。广州大学宣传部部长于莉莉说,这种和谐,不知不觉渗透到学校的各个部门、学术团队,鼓舞着大家的工作热情,成为工作的动力。
爱校,点点滴滴
[对新大学就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爱和关心体现在点点滴滴,感人至深]
在广州大学城那风景优美的广州大学新校园里,学生们经常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到处溜达,东瞧瞧,西看看,偶尔还“多管闲事”问这问那。“我像一个老农,每天看着自家的自留地,一边思考着是种瓜还是种豆,乐在其中。”陈万鹏就此说得诙谐,其中却饱含深情。
由原5所市属院校合并的广州大学校区原本分布在广园路、桂花岗、麓湖路、起义路、龙洞5个地方,“分居”成了学校发展最大的障碍。当广州大学城提上省市议事日程,陈万鹏当即要求全校师生,“紧紧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实现飞跃!”
2005年9月,一个令广大人难以忘怀的时刻。在这个月里,广州大学全体师生终于告别了长期以来校区分散的状况,顺利整体搬迁进入广州大学城新校园,结束了5年来分居5地的状况,盼望已久的“大团圆”梦想成真!这也是大学城10所高校中惟一整体搬迁的大学。陈万鹏激动地说:“这一刻,我足足等了5年!”广州大学的师生说,为了实现团圆的夙愿,陈万鹏可谓呕心沥血。
迁入新校园,陈万鹏又开始了新的操劳:交通、办公用房、课程安排、饭堂管理,等等。新校园内每一项制度、每一项设施、每一个角落的完善,陈万鹏都考虑在内,连校内道路标识、邮箱设置,他都没有忽略。一位校办公室的老师对记者说:“陈书记要求我们全校师生要十分珍惜新校园的一切,要像热爱自己的家一样热爱新校园,要像经营自己的家一样经营好新校园。而他对新大学就像对他的孩子一样,爱和关心体现在点点滴滴的小事上,让人深深感动。”
“只有对一样东西深深热爱的时候,人才能做到这样尽心尽力、鞠躬尽瘁。陈万鹏是个老教育,一辈子没离开过教育事业,他心里想的就是如何把学校办好。”于莉莉对记者说。
毕业于华南农业大学农学系农学专业的陈万鹏,没能从事农业研究,却意外当上了老师,成为一名“老教育”。他1983年任市教委党委副书记,1992年任市教育工委书记,1994年任市政府副秘书长兼市教育工委书记……一生与教育结缘。
如今,广州大学正以强劲的发展势头,向人们展示其充满活力、日新月异的姿态。接受记者采访的当家人陈万鹏望着崭新的大楼和风景宜人的校园充满信心:“广州大学才刚刚开始,接下来才是真正的发展期。”让我们真心祝愿这位受人尊重的“老教育”和他全心耕耘的“新广大”更上一层楼。
(消息来源:《南方月刊》2006年4月期 编发:朱玉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