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大学里还有多少课程毕业之后还能记得住呢?”12月4日上午,十几位老师齐聚一堂,探讨如何建设好经典导读课程。副校长禹奇才、各课程负责人出席研讨会。
副校长禹奇才指出,自经典导读课程启动以来,效果不错,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起了极大的作用。但品牌不多,还需进一步稳定和提高教学质量,加强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结合。他表示,学校非常重视经典导读课程的建设,将加大投入的经费支持,鼓励和支持教师建设一批精品课程。
教务处副处长罗三桂介绍了经典导读课程的基本情况。目前,已经有部分课程出版了一些教材,学生反响也还不错,经典导读课程不仅仅要有人文学科,而且还可以开设音乐、美学、哲学、自然科学等通识课程,但还存在着如何稳定数量和提高质量的问题。据介绍,目前学校要至少稳定100门通识类选修课程,打造30门精品通识类选修课程,以满足学生的需要。
人文学院副院长纪德君认为,我们不仅要提高经典导读课程在广州大学有知名度,还要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影响力。但是目前师资力量还不够,教师参与度还不高,而且教材上也未能跟上。其他老师也纷纷表示,我校的经典导读课程已经开设近十年了,基础非常好,但还是没能满足学生的选课需要。
评估办主任吴小强说,现在我们要提高对经典导读课程的认识,要有步骤、有规划地进行建设。要加强经典导读课程的教学研究,总结教学成果,出版相关的教材,提高我校经典导读课程的知名度。
针对我校经典导读课程的具体情况。许多老师都提出了很多颇有建设性的意见。认为要走一条适合我校发展、要有自己特色的道路。纪德君教授表示,经典导读课程不仅要有学术性,更要有趣味性、开放性、通俗化,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兴趣才是关键。人文学院副院长冷东说,有些课程还没有配套教材,可以把老师上课用的课件作为电子教材,或制作成光盘,方便学生学习。
与会者一致认为,经典导读课程是培养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的重要力量,加深了大学底蕴,而学生是最直接的受益者。它教会学生如何做人,继承我国的优秀文化传统。教材的配套开发,课程数量的扩展以及师资队伍的扩大,这都更有利于学生利用好这些课程。学生要转变对选修课的认识,不要单纯的拿学分,而要真正的学到东西。其次要把好选修课的质量关,真正让学生喜欢上这门课。
(供稿:学生记者 肖方平 见习学生记者 林梓烁 编辑:林雪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