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昨日(17日)第九届“挑战杯”赛圆满落下帷幕。我校以总分第一的好成绩喜捧“挑战杯”,并有《纳米材料催化发光测定苯系物气体的研究》等5项作品获特等奖,评委称赞这些能够体现大学生的创新、挑战精神,比如作品接受质询的16日,就有专家称赞特等奖作品《重塑流花湖公园新形象》:“我个人觉得,重塑广州流花公园新形象这个项目还是比较有建设性的。”领导视察成果展示现场的15日,校党委书记陈万鹏一看到特等奖作品《广州火车站地区治安综合治理的经验及其启示》,立刻对作品研究方向连连称赞。陈书记说,这个作品与社会现实紧密联系,有很大的实用性,也许还能交给政府有关部门参考参考。
如今,大赛已决出分晓,作品的获奖证明了作者的实力,也与专家领导的预见性眼光不谋而合。以下是记者搜集整理的5项特等奖作品简介,让师生更好地了解这些作品的立意、构思、特点及成效。
作品名称:重塑广州流花湖公园新形象
作者:李鑫(项目负责) 张幸 胡兆萍 周丽儿 邱艺欣 邱文峰
指导老师: 洪惠群 杨 安
作品简介:本项目以广州市流花湖公园为实例,对公园周边街道景观、公园空间、绿化、以及公园的可持续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探索重塑流花湖公园新形象的方案。本设计遵循整体协调,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采用空间融合的设计理念,通过拆除、改造部分公园围墙,改善沿街景观,扩大街道空间,实现公园与街道的景观共享,强调公园的开放性。寻求一种既能满足人们休闲生活需要,又可解决现代城市公园管理与自身发展需要的有效措施。从而体现真正意义上“公园”的社会价值。
作品名称:纳米材料催化发光测定苯系物气体的研究
作者:卢洁珊(负责人) 潘灿英 杨廉锋 赖光波 陈建玲
指导老师: 曹小安
作品简介:目前,通常用于测定低浓度苯系物气体的气相色谱法、色-质联用法和红外光谱法,不易实现在线快速检测。而传感器由于体积小、操作方便和响应快速,能够实现实时、在线监测。但目前应用于测定苯系物的传感器为数不多,其中有代表性的电化学传感器存在选择性较差和受湿度的影响等问题。通过研究发现,苯系物气体在掺杂稀土元素Eu2O3的γ-Al2O3纳米材料上能产生较强的催化发光信号,据此设计的气体传感器对检测苯系物气体具有较好的灵敏度和选择性.本传感器对苯系物气体的检出限(3σ)分别为:苯1.8mL/ m3,甲苯3.0mL/ m3,二甲苯3.4mL/ m3。由于本传感器对这几种气体的检出限均低于相关标准的允许浓度,可应用于相关场所分别监测以上几种苯系物气体的浓度。
作品名称:自制光敏探头便携嵌入式紫外光强计
作者:王韶修 劳建林 罗清宇
指导老师: 傅 刚等
作品简介:ZnO是一种新型的宽带隙半导体光电材料,可用于制作高性能的紫外探测器。本文利用ZnO的宽禁带与良好的光电导特性,结合MSM(金属一半导体一金属)结构器件灵敏度大、速度快、随偏压变化小等优点,制作了ZnO紫外光敏传感器。在此基础用光敏电阻把紫外线的强度信号转化为电信号,通过ARM7(32位嵌入式系统)进行电信号的处理和分析,最后测量紫外线的强度。对太阳光中紫外光强度的标定,采用可测波长范围为290-390nm的紫外光强计作为标准,在不同光强的紫外光源下进行。由此开发出新型低成本, 高灵敏度, 高精度,宽禁带范围的便携式多功能紫外光测量仪.
作品名称:以人为本构建发达地区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
----基于广州高校的调查研究
作者:沈志芬谭晓雯 谢永祥 常静仪 邝莉斯 魏震宇
指导老师:于莉莉 马晓玲
作品简介:近年来,我国高校体制改革的不断变化,高校学生群体性差异日益明显,经济困难学生作为高校中的弱势群体,并非只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所特有的现象,从全国各地到经济发达地区高校求学的经济困难学生群体更值得我们关注。他们遇到怎样的困难,他们能否顺利完成学业,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正式成为各级政府、各大高校和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同时也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待解决的现实课题。
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访谈调查等实证研究方法。先后三次对广州八大高校、粤北、粤东、粤西部分高校的经济困难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共派发1500份问卷,并走访相关部门的工作者,取得了关于广州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现状的第一手宝贵资料,并对此加以科学分析,得出鲜活得数据,为提高发达地区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开展的有效性提供可参考的依据。
在全面调研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本课题组通过横竖比较,从广州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管理工作的组织结构、资助体系、管理主体、管理客体、人文精神五大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在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重整高校资助体系结构,以点带面,提出构建具有经济发达地区特色的资助体系建议,有利于构建和谐校园,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从而带动社会的全面发展。
作品名称:广州火车站地区治安综合治理的经验及其启示
作者:梁婉婷 梁家伟 卢韵健 梁燕冰 王婷
指导老师:卢汉桥 杨 芳
作品简介:本课题组秉承“现实关怀、问题中心、理论深度”的取向,以城市治理理论为基础,选取广州火车站地区这一典型开展实证调查研究。力图在准确把握这一特定地区近年治安综合治理状况及其变化的基础上,深入探讨城市治理、平安和谐社区建构的一般规律,并为全国城市的治安综合治理提供典型经验和创新启示。
本项调研成果着力探讨广州火车站地区由治安“难点”到城市“名片”转化过程中,广州市委市政府为此所采取的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措施:调整区域规划和组织架构;加大打击力度;构建大防控体系;运用“零容忍”警务模式;提供优质服务;运用电子化手段等等。进而分析广州火车站地区治安好转所体现的广州城市治理模式的变革与完善:从区域单项管理到全局统筹规划;从“治民”到“便民”;从一元主体到多元主体;从各自为政到沟通协调;从以“人防、物防为主”到以“技防为主”等等。并据此进一步提出了关于加强广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政府主导,多元共治;立足管理,完善服务;综合治理,减少犯罪源;以预防为基础,打防结合;打造过硬队伍,充分发挥媒体等软力量的作用;充分运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加强情报收集和动态监控等。
(供稿:新闻中心记者 林雪漫 编辑:高良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