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学校党委常委会召开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体学习和在全国政协民盟、民进、教育界联组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研究部署我校贯彻落实意见。全体在校校领导参加学习,学校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列席会议。
中共中央政治局2月28日上午就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进行第十九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事关事业兴旺发达、事关人民美好生活、事关国家长治久安。要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在国家更加安全、社会更加有序、治理更加有效、人民更加满意上持续用力,把平安中国建设推向更高水平。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6日下午看望了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听取意见和建议。他强调,新时代新征程,必须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对教育、科技、人才的需求,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
会议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体学习的重要讲话,充分肯定开展平安中国建设取得的成绩,深刻指出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的重大意义、重点任务、重要要求,为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明晰了实现路径。
会议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协民盟、民进、教育界联组会上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思想深邃、内涵丰富、振奋人心,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教育的高度重视,深刻阐述了新时代新征程教育的先导性、基础性支撑作用,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指导性,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指明前进方向,凝聚奋进力量。
会议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始终坚持党对国家安全工作的绝对领导,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把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紧密统筹起来,凝心聚力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广大”,为推动学校事业蓬勃发展保驾护航。一是提高政治站位,坚定不移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牢固树立“发展是硬道理,安全同样是硬道理”的理念,强化防范意识和责任观念,抓紧、抓好、抓实安全工作,持续健全校园高水平安全保障体系,全力维护政治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切实守护广大师生的生命与财产安全。二是树牢底线思维,积极防范化解各类风险。聚焦食品安全、卫生与健康管理、实验室安全、消防安全、网络安全、人工智能安全、学生心理等重点领域,加强形势研判与风险评估,完善应急预案体系,从源头上管控可能出现的风险。扎实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健全工作机制、强化工作指引,做到早识别、早预警、早发现、早处置,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和“事事心中有底”的行动力全力以赴筑牢校园安全防线。三是充分调动师生力量,不断推进校园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切实增强党员干部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的责任担当,积极构建师生共同参与的矛盾纠纷排查与化解机制,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在及时回应和落实师生诉求、社会关切中增强共建共治校园的成效。四是坚持党对校园安全工作的全面领导,把坚持党对国家安全工作的绝对领导这一原则具体落实到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严格压实主体责任与监督责任,靶向发力,深入推进相关领域专项治理,切实拧紧校园“安全阀”。五是汇聚强大合力,为整体国家安全贡献 “广大力量”。积极申报国家安全相关博士学位授权点,充分整合校内安全相关领域的优势资源,在网络安全、建筑安全、粮食安全、产业安全等重点领域持续发力,推动相关学科高质量发展,推进服务国家安全工作走深走实。
会议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协民盟、民进、教育界联组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将其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与学习贯彻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结合起来,深入领会精神实质和精髓要义,深入贯彻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大力推进实施教育强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对教育、科技、人才的需求,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为进一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贡献“广大力量”。一是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全面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统筹推进“五育”并举,构建和完善德育贯穿于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全过程、协调联动的育人体系,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效;充分发挥首批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示范引领作用,深入推进思政课建设和面向基层一线深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大力推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协同发力。二是加大力度激发改革动力和活力,深化学校教育评价体系和管理体系建设。切实增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改革创新意识,聚焦国家和省市重大部署,精准把握改革方向,以服务国家和粤港澳大湾区战略需求为导向构建支持全面创新的体制机制,构建和完善更有利于科教融汇、产教融合的体制机制。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效果导向相结合,着力突破体制机制性障碍,深化科研和人事评价制度综合改革,确立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积极探索符合教师职业特点的分类管理机制,聚焦深入推动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构建更加多元化的业绩成果评价体系。大力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提升依法治教和教学管理服务水平。三是稳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促进科技自主创新和人才自主培养良性互动。坚持打造战略引领力量,持续优化学科布局,加快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完善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配机制,主动对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进一步深化“新工科”“新文科”“新师范”建设,将“学科+产业技术领域”融合的办学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实践,深入实施本科拔尖创新、卓越应用人才分类培养和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工程,积极探索“一流学科支撑、一流师资引领、一流校企协同”三位一体的产业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进有组织科研,强化学科交叉融合,深化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改革,积极锻造服务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研究优势和专长,持续拓展在网络空间安全、重大基础设施安全、分子遗传与进化、氢能源创新应用等领域的学科影响力。打造校企地联合创新平台,探索形成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制度机制,力争在商业航天和低空经济、高端制造业和数字经济发展等方面产出与产业发展需求紧密结合的标志性成果,助力提升国家和省市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四是深入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为培养高素质人才、产出高质量成果注入新动能。夯实数字底座,推进智慧校园全域升级,深化数据治理与数据资产建设,为学校现代化治理体系提供支撑。坚持“应用为王”,构建AI+教育综合服务平台,推进助力科研攻关的算力中心建设,完善一体化校务管理应用服务体系,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管理服务的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