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和3月5日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分别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开幕会国务院总理李强作政府工作报告
3月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看望了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听取意见和建议。他强调,新时代新征程,必须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对教育、科技、人才的需求,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
广州大学全校师生通过电视直播、网络转播、新闻报道等多种途径展开学习并结合各自的学习、工作经历畅谈感想大家一致表示要深入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高质量推进学校各项工作为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贡献“广大力量”
欧阳谦 广州大学党委书记
2025年全国两会胜利召开,擘画了实施教育强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宏伟蓝图。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协民盟、民进、教育界联组会上的重要讲话和全国两会精神,我们将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进一步发挥教育的先导性、基础性支撑作用,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在实践中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和发展,以更强的信心、更大的干劲持续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和一流创新型大学建设,为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贡献“广大力量”!
一是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全面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统筹推进“五育”并举,构建和完善德育贯穿于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全过程、协调联动的育人体系,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效;充分发挥首批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示范引领作用,深入推进思政课建设和面向基层一线深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大力推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协同发力。
二是加大力度激发改革动力和活力,深化学校教育评价体系和管理体系建设。切实增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改革创新意识,聚焦国家和省市重大部署,精准把握改革方向,以服务国家和粤港澳大湾区战略需求为导向构建支持全面创新的体制机制,构建和完善更有利于科教融汇、产教融合的体制机制;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效果导向相结合,着力突破体制机制性障碍,深化科研和人事评价制度综合改革,确立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积极探索符合教师职业特点的分类管理机制,聚焦深入推动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构建更加多元化的业绩成果评价体系;大力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提升依法治教和教学管理服务水平。
三是逐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促进科技自主创新和人才自主培养良性互动。坚持打造战略引领力量,持续优化学科布局,加快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专业设置调整机制;完善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配机制,主动对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深化“新工科”“新文科”“新师范”建设,将“学科+产业技术领域”融合的办学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实践,深入实施本科拔尖创新、卓越应用人才分类培养和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工程,积极探索“一流学科支撑、一流师资引领、一流校企协同”三位一体的产业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进有组织科研,强化学科交叉融合,深化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改革,积极锻造服务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研究优势和专长,持续拓展在网络空间安全、重大基础设施安全、分子遗传与进化、氢能源创新应用等领域的学科影响力;打造校企地联合创新平台,探索形成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制度机制,力争在商业航天和低空经济、高端制造业和数字经济发展等方面产出与产业发展需求紧密结合的标志性成果,助力提升国家和省市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四是深入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为培养高素质人才、产出高质量成果注入新动能。夯实数字底座,推进智慧校园全域升级,深化数据治理与数据资产建设,为学校现代化治理体系提供支撑;坚持“应用为王”,构建AI+教育综合服务平台,推进助力科研攻关的算力中心建设,完善一体化校务管理应用服务体系,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管理服务的深度融合。
杨春生 加拿大工程院院士 广州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
全国两会的胜利召开将为国家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引领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奋勇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的“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近年来,以DeepSeek为代表的生成式AI技术频频“出圈”,意味着“新一代人工智能将是赢得全球科技竞争主动权的重要抓手”,也必将成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助推器。作为新一代AI技术的研发者、教书育人的高校教师,我深感历史的重任和使命,必需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积极研发可产业化的安全可信AI技术,直接满足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同时要责无旁贷担负起高质量发展科技人才的培养任务,为教育强国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赋能。
聂衍刚 教务处处长
东风浩荡春潮涌,奋楫扬帆正当时。全国两会胜利召开,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锚定了方向。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紧紧围绕国家需求和群众关切推进教育改革发展,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时强调,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根本在于深化教育综合改革。
深入贯彻全国两会精神,我们要心怀“国之大者”,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彻《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部署要求,聚焦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积极对接国家战略和广东广州区域经济社会及企业行业发展的人才需求,主动适应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时代的新要求、新挑战,进一步深化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式方法改革,主动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不断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效;推进教育智慧化建设,加强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积极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着力为国家和粤港澳大湾区培养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和卓越应用人才,为中国式现代化伟大事业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王国栋 人事处处长
全国两会在京胜利召开,部署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任务,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了强劲动力,也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全面提高人才队伍质量指明了方向。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和教师待遇保障。
作为高等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深入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强化思想政治引领、深化师德师风建设,在学校全体教师、教育工作者中厚植教育情怀,全力激发其投身教育强国建设、当好学生成长成才引路人的热情和担当;牢牢把握国家和区域高质量发展战略机遇,聚焦进一步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持续完善人才工作体系,以重大平台、项目等为带动夯实教师团队建设,不断推进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充分释放师资队伍工作积极性和创新活力,积极探索符合教师职业特点的分类管理机制,构建更加多元化的业绩成果评价体系,支持和鼓励教师“分赛道”“分类型”聘岗,实现“人岗相适、分类卓越”;大力营造爱才惜才的环境氛围,优化政策举措,加强教师权益保障,充分激活各类人才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智慧和力量的强大动能。
林雪松 招生就业工作处处长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年,同时也是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的关键之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提出要“分类推进高校改革,扎实推进优质本科扩容,加快’双一流‘建设,完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作为以国家重要中心城市“广州”命名的综合性大学,我们应该锚定目标勇毅前行,进一步加强招生就业与人才培养的联动机制,主动对接国家和粤港澳大湾区战略需求,服务学科布局持续优化,为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贡献力量。
报告中还专门提出“更大力度稳定和扩大就业”,分层施策,彰显国家促进青年就业的决心和信心。我们将进一步做好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紧密对接社会需求,着力提升实效性精准性,加大优质岗位拓展力度;进一步优化就业创业服务力度,集聚就业育人和观念引导,强化生涯教育和就业指导;进一步整合校内外资源,发挥校友、重点行业、重点单位等作用,集聚校外就业导师及朋辈教育力量,积极利用人工智能等现代化手段,实现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生涯教育实践、指导服务水平等全面提升。
吴会军 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主任
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京开幕。李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回顾了过去一年我国极不平凡的发展历程。通过多种渠道时刻关注两会动态,深入领会报告精神,激励我们以更饱满的热情、更坚定的决心,为实现新进展、新突破奋勇拼搏。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要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为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者,我们将着力推进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充分激发科研人员创造活力,构建全链条服务体系,突出前瞻科技和产业需求导向,针对性提升科技成果供给质量,高效整合科技成果转化资源配置要素,全面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能,健全评价体系,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服务社会发展上持续发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科技支撑,以创新成果为强国建设与民族复兴添砖加瓦。
汤萱 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处长
政府工作报告以详实数据和成果全面展现了过去一年中国经济在劈波斩浪中扬帆远航的稳健态势,充分体现了“中国之治”的强大伟力,令人鼓舞、催人奋进。今年是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的关键之年,也是面向十年建成教育强国全面布局、高位推进之年。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全力以赴持续做好“筑平台、建高地、促育人”工作。一是深化与港科大的合作,持续深度参与港科大(广州)的办学发展,加快探索创新合作办学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二是依托广州国际友城大学联盟持续扩大双边、多边和全球性、区域性教育合作,不断壮大全球“朋友圈”;三是有效推进有组织国际科研,依托“中意文物抗震保护国际研究中心(CIPAR)”、“非遗广绣工作站”“低空飞行安全联合实验室”等跨国科研平台创新与国外高校共建新型教育科研机构的路径;四是夯实港澳台交流合作基础,不断深化穗港澳台青年交流交融。不断增强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提升对外交往能力和主动参与高等教育国际治理的能力,持续助力推进学校高水平大学建设和高质量发展。
冯锐 校团委书记
学习了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深刻领悟了党中央关于“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等战略部署。作为高校共青团工作者,我们需以科技手段激活思政教育的生命力,用新方法讲透大道理;以数字工具赋能共青团改革,释放基层团组织活力;以数据驱动服务升级,优培“挑战杯”“百千万突击队”等“青字号”育人品牌。面向培育未来产业的国家命题,结合广东共青团"1+6"工程工作要求,我们应着力发挥“创新育人”的牵引作用,让青年学子既能在实验室攻克"卡脖子"技术,也能在田间地头解锁乡村振兴新密码。
新征程上,我们将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把政府工作报告中“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要求转化为具体行动,锻造一支兼具家国情怀和创新能力的青年生力军,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科技创新高地和人才高地注入青春动能。
罗明星 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
政府工作报告聚焦经济改革与社会发展,注重民生福祉改善,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报告提出了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行动策略,特别强调全面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纳入国家治理体系,凸显了教育改革发展的中国特色。面对外部压力加大、内部困难增多的复杂严峻形势,在互联网、文化等领域即将有序开放的背景下,如何引导青年学生建构适应时代发展趋势的价值理念,让学生在希望中砥砺前行,在国家发展机遇中成就个人幸福,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面对的时代课题。马克思主义学院有责任有能力担当历史使命,将以责无旁贷的主体身份参与新时代立德树人的行动叙事。
周二三 体育学院院长
全国两会胜利召开与《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的印发,为教育发展指明方向。作为体育教育工作者,我深感使命在肩。
以体育人,筑牢根基。以立德树人为本,深化体教融合,做强校园班际篮球赛、“舞动广大”等品牌,构建“课程+培训+活动+赛事”育人体系,以体育智、育心、育德,培养体魄强健、勇于拼搏的时代新人。
服务大局,担当有为。推进体育课程数字化,打造智慧体育公共服务平台;深化校政企协同,培育体能康复等特色方向,推动地方体育产业升级。
创新赋能,科技驱动。聚焦国家战略,建设体育科技与健康研究中心,攻关青少年体质提升等关键技术,推进“体育+”学科交叉,以体育增强文化自信。
新征程上,我们将以更高站位践行两会精神,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体育人的奋进力量!
禤健聪 人文学院院长 荔湾研究院/荔湾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
两会的召开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大事。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把“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这一目标作为2025年政府工作任务之一。广州大学人文艺术类学科积淀深厚,基础扎实,在教育强省、文化强省建设中大有可为。我们期待,以新增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为牵引,联通语言、文学、历史、艺术等学科,构建特色鲜明的人文艺术学科集群,立足岭南,扎根湾区,以文化为纽带,以科技为驱动,以创新为引领,积极探索教育科技人才深度融合的发展路径。
对接湾区需求,打造特色学科高地。依托国家语委国家语言服务与粤港澳大湾区语言研究中心等平台,聚焦大湾区文化教育建设、粤港澳文化交流,推动当代大众文化研究的中国话语构建和语言服务的理论创新,培养可堪中华文明和岭南文化传承创新重任的优秀人才。
服务广州发展,推动文化赋能城市更新。依托广州大学和荔湾区人民政府共建荔湾研究院,融合人文与科技的多学科力量,积极参与广州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城市文化品牌打造,为城市文化软实力提升提供智力支持;运用数字技术、虚拟现实等手段,赋能文化传承与创新,助力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
李增祥 管理学院党委书记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是“十五五”规划的谋篇之年,更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全国两会为高等教育和科技创新擘画了攻坚蓝图,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作为高校基层党务工作者,我深刻感受到“两会”精神与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同频共振,更明确了以改革为引领、以育人为根本的奋斗方向。
学院将紧密结合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与发展对管理人才培养的需求,以党建引领育人创新,对标“新文科”建设要求,深刻把握“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的战略机遇,将积极优化专业学科布局,通过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科学研究国际合作、社会服务等改革措施,将“德商、数商、智商”三商融合的培养理念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基础能力-专业核心-创新实践”三级能力培育体系,与大湾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培养更多具有责任意识、数字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经济管理人才。
刘瑾 音乐舞蹈学院执行院长
在全国两会上,教育高质量发展成为备受瞩目的焦点。政府工作报告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描绘了宏伟蓝图,提出了许多振奋人心的理念与举措。作为高校教师,我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报告中强调,要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制定实施教育强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这为我们指明了前行的方向,对我们高校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启发意义。
广州大学在今后的发展中,应紧密围绕国家战略需求,优化调整学科布局,加强基础学科和新兴交叉学科建设,提升学科竞争力;积极推进教师分类考核,让教师结合自身优势良性发展,避免同质化评价机制;强化科教融汇,推动高校成为服务社会的重要力量。相信在这些理念的指引下,广州大学必将迈向新的台阶,为教育强国建设添砖加瓦。
利盛炜 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党委书记
2025全国两会的胜利召开,为我们擘画了一幅宏伟壮丽的发展蓝图,激励着我们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展现新担当新作为。
机电学院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有组织科研”为创新引擎,以“创新创业”为实践抓手,着力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创新能力、工程素养的高素质人才,助力高水平科技成果产出。学院将把“敢闯会创”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基因,构建“赛学—研学—产学”三元协同培养机制,实现“以赛赋能”向“以赛育才”的转变;通过智能机器人产业学院与科普基地的协同建设,实现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形成“以产促教、以教兴科、以科哺产”的良性循环;深度参与广州市“智造创新走廊”建设,以“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为目标,凝练“智能机器人”主攻方向,形成“专业建设—科技研发—社会服务”一体化统筹发展模式,为粤港澳大湾区智能装备产业集群提供技术支撑与人才储备,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服务湾区高质量发展贡献出我们的智慧与力量,不负两会赋予的使命与期望。
肖唐付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实现降碳、减污、扩绿与增长协同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这些重点工作举措,为环境学科高等教育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让我们备受鼓舞,深感责任重大。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将全面学习贯彻“两会”精神,聚焦环境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深化学科内涵,强化学科特色,创新课程体系;大力推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促进科教和产教深度融合,提升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水平;积极推进科教数字化,探索智慧科教新模式,全面提升教师教学与科研水平。环境学院将紧扣国家需求,致力于高水平环境学科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为教育强国和美丽中国建设贡献力量。
刘海 “感动广州的最美教师” 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副院长
开年以来,从国产大模型到多款具身智能机器人的惊艳亮相,这些都是我们国家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的令人振奋的突破。全国两会的成功召开,科技创新成为各位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表明我国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作为一名科技人员,我备受鼓舞。
近年来,我带领团队聚焦基础设施无损检测、深空探测数据处理与解释等研究,参与了祝融号火星车雷达数据解释、嫦娥五号和六号月壤结构探测仪的准实时成像、深圳赛格大厦异常晃动的钢筋混凝土柱脱粘缺陷检测等。近期也发现了火星中低纬度地区曾存在古代海洋的地下证据,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提升高校在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影响力的重要推手。今后将继续围绕重大基础设施健康运维、国家深空探测重大发展战略等,带领团队深入基础理论和科技创新研究,同时推动成果转化,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林曼曼 “全国优秀共青团干部” 2023年“广东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 公共管理学院辅导员
全国两会的胜利召开与《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的印发,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作为高校思政工作者,我们将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主责主业,以思想引领筑牢学生信仰根基,将党的创新理论融入日常思政教育,用青年话语讲透“中国之治”,引导学生在学思践悟中坚定“四个自信”;以学术实践涵养学生报国情怀,依托“挑战杯”等双创平台,组织学生在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等关键领域开展调查研究,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在解决真问题中练就真本领;以就业引领对接国家需求,有效推进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育人,为青年搭建服务基层、建功立业的广阔舞台,助力学生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时代新人。
陈荣融 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银奖获得者 网络空间安全学院一年级博士生
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京开幕。李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全面提高人才队伍质量。作为多次参与亚运会、亚冬会、广交会等重大活动保障的网络空间安全专业博士生,我深刻感受到网络安全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当前全球网络空间博弈加剧,数据跨境流动、人工智能安全等新挑战不断涌现。作为青年研究者,我们既要深耕基础领域,也要在实战场景中寻找真实问题。网络安全研究如同构筑“数字堤坝”,既需要教育培养的扎实功底,也离不开科技创新的突破力量,更需凝聚人才协同攻坚的智慧。未来,我将以三个“聚焦”践行使命:在科研中聚焦“真问题”,主动参与实际攻防项目积累经验;在团队中聚焦“产学研”,推动网络安全知识向产业防护能力转化;在交流中聚焦“跨领域”,探索网络安全与教育数字化的融合路径。我愿做数字时代的“安全工匠”,用扎实的研究筑牢防线,为广东建设教育高地贡献青年力量。
董鑫滢 教育学院(师范学院)应用心理学(师范)专业应心(创)214班 2024年度广州大学十佳学生
在这个充满希望的春天里,2025年全国两会胜利召开,为我国的发展锚定了方向,擘画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蓝图。作为广州大学十佳学生之一,我深感荣幸的同时也深知责任重大。在追求卓越的道路上,我始终坚信心理学的力量能够照亮社会进步的道路。这一路上,我不仅致力于夯实自己的专业知识基础,还积极参与学科竞赛、科研项目和社会服务活动,力求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以实际行动响应两会精神。
202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深化教育改革,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高素质人才。这为我们每一位青年学子提供了宝贵的机遇和广阔的舞台。在学校的支持和导师的悉心指导下,我在学术探索和个人成长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这一切成就的取得,都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和社会各界的帮助。
未来,我希望更多的同学能够响应两会号召,珍惜校园时光,积极探索未知领域,努力成为具有国际视野和社会担当的新时代人才,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让青春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绽放绚丽之花 。
林海 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机械214班本科生 2024年度广州大学十佳学生
全国两会的顺利召开,作为新时代青年,我深刻感受到国家以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坚定步伐,更体会到青年一代肩上的使命与机遇。报告明确指出,“新质生产力发展生机勃勃”,科技创新被置于全局性战略地位。报告强调,要“牢牢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通过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的“共振”,推动产业变革。在这过程中我也深刻认识到,新质生产力不仅是技术革命,更是一场思维与行动的革新。
我认为新时代青年应响应号召,将个人成长嵌入“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的链条中,而我也会通过“理论学习+科研实践+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行动,参与机械助农项目(进一步优化小型智能农机)与社区志愿服务,将技术能力与社会需求结合,努力成为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同时作为新时代年轻人,我们也要树立国际视野,关注国际科技趋势,对比分析中国机械领域优势与短板,为参与国际竞争储备能力。
王瑾 经济与统计学院经济学211班本科生 2024年度广州大学十佳学生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李强总理作了政府工作报告。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不仅为中国经济的运行指明了方向,更在“十四五”规划收官、“十五五”规划谋篇的关键节点上,展现了国家治理的智慧与决心。
报告中对教育的重视让我深有感触。政府强调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分类推进高校改革,扎实推进优质本科扩容,加快“双一流”建设,完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加快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迈进。这将为我们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和发展机遇。这不仅体现了国家对教育的高度重视,更为我们大学生指明了努力的方向。我们应当珍惜这来之不易的良好环境,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提升自身素养,为未来投身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此外,报告也提出将要更大力度的稳定和扩大就业,这让我对未来就业环境更加充满信心。政府提出要优化就业创业服务,拓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渠道,这为即将步入社会的我们吃下了“定心丸”。我们应该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职业观,不断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力,以饱满的热情和扎实的本事迎接未来的挑战。
202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描绘了国家发展的宏伟蓝图,作为一名大学生,我将以报告为指引,努力学习,积极进取,将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之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曾旋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科(创)211班 广州大学2024年度十佳学生
作为一名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我对2025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生态保护的内容深感振奋。报告提出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进一步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这让我看到了国家对生态环境的高度重视和坚定决心。
同时,两会强调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专业选择。我期待在毕业后投身生态修复、污染防治等领域,用所学守护绿水青山。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个人都为生态保护贡献一份力量,我们的家园一定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