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广大

当前位置: 首页 · 头条广大 · 正文

头条广大

广州市社会学与人类学学会2024年年会举行
来源:公共管理学院 作者: 编辑:梁钰铃 审核:吴谦 发布日期:2024/11/25

11月24日,由广州市社会学人类学学会主办、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系和广州大学MSW教育中心承办广州市社会学人类学学会2024年年会“数字时代的社会学与人类学前沿问题”在广州大学大学城校区举行。会议得到了《暨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广东社会科学》《湖湘论坛》《青年探索》以及《社会工作与管理》等学术期刊的大力支持。来自社会学与人类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师生代表齐聚一堂,就数字时代的社会学与人类学前沿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

广州大学副校长傅继阳教授在致辞中着重指出年会作为学术交流关键平台所具有的重大意义,并诚挚表达了对专家们的殷切期许,期待他们能够贡献出极具前瞻性的深刻见解,以此推动岭南社会学与人类学学科实现蓬勃兴盛的发展。同时,傅继阳教授还期望专家们能为广州大学社会学学科的建设积极出谋划策。

广州大学傅继阳副校长致辞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陈潭教授在致辞中指出此次年会是20周年院庆活动的延续,在20年岁月变迁中广州大学社会学学科建设成绩斐然,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交往、文化传承方面作出了较为突出的贡献。陈潭院长强调,数字时代为社会学与人类学研究拓宽了研究视野和学术空间,期望会议能激发思想碰撞,为应对数字时代和智能社会挑战提供有效方案。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陈潭院长致辞

广州市社会学人类学会会长周大鸣教授在致辞中阐述年会主题聚焦数字时代前沿问题的重大意义。他指出人工智能在提升生活品质、减轻工作负担以及助力科学研究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同时,专业学科并列发展、共同成长也具有重要意义。他对广州大学组织本次会议表示感谢,并呼吁社会学人关注大湾区问题,共同深度挖掘前沿性研究课题。

广州市社会学人类学会周大鸣会长致辞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周利敏教授在主持中指出广东省经济总量在全国名列前茅,但社会学相关博士点数量不足,学科发展与经济地位呈现出不匹配的态势。期望各高校能够凝聚力量,全力构建起紧密协作的学术共同体,秉持携手共进之理念,共同致力于推动社会学学科的稳健发展。

在主旨报告环节,九位在各自领域内享有盛誉的专家学者针对“数字时代的社会学与人类学前沿问题”这一主题,呈现了内容深刻、见解独到的学术见解。他们的演讲不仅涵盖了社会学与人类学在数字时代面临的新挑战和机遇,而且通过丰富的案例分析和理论探讨,为与会者提供了一场思想的盛宴,激发了对未来研究方向的深刻思考。主旨报告环节由广州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张庆鹏副教授和姚华松教授主持。

广州市社会学人类学学会会长周大鸣教授在主旨演讲报告中指出,沿海民族走廊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中国东部沿海地区,自古以来是海洋资源利用和文化交流的关键通道。研究表明,沿海走廊不仅促进了区域互动,还推动了南北族群、内陆与沿海、岛屿民族的交流。周教授强调,跨学科研究将深化对中华民族发展的理解,充分揭示海洋文化与内陆经济的互补性。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张和清教授在主旨演讲中探讨了国家福利政策对“五位一体”社区可持续发展的作用,提出中国特色的本土化社会工作实务模式。研究强调,民政工作是基础性社会建设,他在分析广东“双百工程”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强调社会工作者秉持同理心帮助弱势群体,同时推动社区共治与可持续发展。他还提出了“两大方向三重境界”的实务模式,从而不断强化社会工作的专业性与合法性。

张和清教授作主旨报告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周利敏教授在主旨演讲中探讨了数字包容视角下的灾害治理创新,强调数字技术为灾害应对带来的新机遇。他提出数字包容的六个维度,并指出信息共享、智能技术和数据驱动在提升灾害治理效率中的关键作用。通过分析多个国际案例,周教授展示了数字包容性在灾害预警与响应中的成效。他还提出了构建数字包容性灾害治理指标体系的原则,展望了政策、技术创新和法律框架在未来发展中的重要性。

周利敏教授作主旨报告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杨小柳教授就青年赋能乡村新质生产力的实践和理论进行探讨。她在报告中指出,应培育适应新质生产力的高素质青年劳动者,以高科技拓展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以工智能劳动资料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她强调推进可持续、全维度的城乡共同体建设,加强制度保障,实现青年与地方的双向奔赴。

杨小柳教授作主旨报告

华南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研究中心主任解丽霞教授在主旨演讲中探讨了数字资本空间中的数字劳动异化与扬弃。她指出数字劳动异化的出场逻辑与本质澄清,分析了资本逻辑下异化劳动四重数字化呈现,提出了数字化时代数字劳动异化的消解之路。她强调构建数字化新型生产关系应该消弭人与数字产品的对立,重塑技术与劳动者的关系,推动人的主体性的全面复归,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共生共荣。

解丽霞教授作主旨报告

《广东社会科学》杂志副总编李超海教授就扶贫车间与回归“附近”的团结劳动(以广东省L村为例)进行了研究报告。他以扶贫车间与家门口非农就业的出现为研究问题展开文献回顾与研究框架,分析了农民工在全球化生产体系中面临的挑战,以及扶贫车间如何改善农村劳动力境遇,促进乡村振兴。李超海教授强调扶贫车间作为国家战略落地的举措,有效推动了农民工非农就业和村民脱贫,促进了社区团结和乡村振兴。

李超海教授作主旨报告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MSW教育中心主任徐盈艳副教授在主旨演讲中探讨了共同富裕背景下,如何构建一个普惠性、基础性与救助性服务相结合的社会服务体系,以提高人民生活品质。通过分析五个社区服务典型案例,研究社会服务递送体系的构成、困境和影响因素,提出了社区服务递送的优化路径,强调了社区服务体制在社会服务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性。

徐盈艳副教授作主旨报告

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孙中伟教授在主旨演讲中探讨了中国工会在自动化和技术革新中的角色。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下,工会既要维护职工权益,又要支持发展战略,面临双重挑战。报告分析了工会如何促进技术创新,并提出了企业工会支持自动化的四种逻辑。这项研究揭示了技术发展主义背后的发展规律和社会影响。

孙中伟教授作主旨报告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谢治菊教授在主旨演讲中探讨了数字技术如何帮助乡村治理突破地理限制,实现脱域治理。研究基于“陇南乡村大数据系统”的实证考察,分析了流动性对传统乡村治理的挑战,并提出了数字技术赋能下乡村治理的新路径。报告强调了构建数字乡村治理共同体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政策启示,以促进乡村治理现代化。

谢治菊教授作主旨报告

圆桌论坛聚焦于“数字时代的社会学与人类学前沿研究”这一主题,来自全国各地的学者进行深入交流与探讨。在广州大学南方治理研究院副院长张茂元教授主持下,专家学者共同探讨数字时代对社会学与人类学研究带来的新机遇与挑战,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和独到见解。

张茂元教授(左一)主持圆桌论坛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的色音教授回顾了自己的求学历程,并强调了跨学科融合的重要性。色音教授指出,在数字化时代,学生们应把握机遇,充分利用智能化、数字化的时代红利,不断深化交流与学习。他寄语年轻一代,要在数字化浪潮中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勇于探索未知领域。

色音教授分享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民族学院院长杨文炯教授强调了人类学田野调查的重要性。杨教授认为,在数字时代,人们往往隔着屏幕认识世界,这使得人类学的田野研究显得尤为关键。他呼吁学生们要深入真实世界,去理解文化和人性,同时保持学术批判和反思的能力。杨教授的这一观点,引发了在场师生的深思。

杨文炯教授分享

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王建平教授通过生动的例子,阐述了数字时代对社会和文明的深远影响。王教授指出,数字时代既给我们带来了福音,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困难。对于社会学和人类学而言,数字时代提供了许多崭新的话题和新的研究领域。然而,作为研究者,在迎接和拥抱新时代的同时,必须扎实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功底。

王建平教授分享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陈胜副教授提出了社会学领域与人工智能学科合作的可能性。他强调,通过不断输入信息训练项目,可以发展出社会学专用的模式和模型,为学科领域提供更多证据。他还预见了未来社会可能面临的挑战,如数字游民的认同问题,以及人工智能对社会研究对象的影响。陈教授认为,未来人们可能会根据机器人的智能程度来评价社会地位,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研究领域。

陈胜副教授分享

广东警官学院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吴兴民教授在讨论中强调了公安系统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性。他认为,智慧警务和数字化是智能公安系统发展的必然趋势。他指出,大数据和数字化提供了一种“上帝视角”,使得监控成为可能,但也可能导致社会不平等。他指出,算法可能存在偏颇性,强调某些方面而忽略其他方面。他呼吁社会对数字化和大数据的使用进行更多的反思,以确保科技的发展能够惠及所有人。

吴兴民教授分享

广州大学社会学系徐军辉教授认为,尽管AI可能会取代300多万个工作岗位,但同时也可能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徐教授关注了人工智能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包括劳动报酬的下降和劳动时间的变化。她还提到了大模型在预测经济形势方面的潜力,认为AI的发展可能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徐教授强调了数据不平等和数字鸿沟问题,认为这可能导致社会不平等的加剧。她呼吁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以确保技术进步能够促进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徐军辉教授分享

会议共设立了九个分论坛,其中包括三个教师论坛和六个学生论坛,与会专家和学生就相关主题展开了深入交流。


闭幕式由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系党支部书记胡蓉副教授主持。广州市社会学与人类学学会会长周大鸣教授、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系谢俊贵教授、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陈杰研究员出席颁奖仪式。胡蓉副教授宣读了论坛优秀论文获奖名单。2024年年会共收到全国各地近200篇论文投稿,经过筛选有超过50篇论文入选本次年会并获得一二三等奖及优秀论文奖。

周大鸣会长闭幕致辞中指出,此次论坛在组织筹备与实施推进过程中彰显出高度的有序性与卓越的成效性,创新性地分为九个论坛,具有极为重要的开创性意义与示范价值。周会长强调,论坛主持与点评老师专业强,特邀编辑专家点评也进一步保障了学术质量。当代学者应当秉持把文章写在大地,走向基层的理念,深入实际,开展调研。周大鸣会长对在场的所有学生寄予了殷切期望,希望他们能够不懈努力,创作优秀的学术文章,实现自我超越,推动学术研究不断向前发展。


上一条:赋能“百千万工程”提质增效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师生党员赴梅州蕉岭乐干村开展党建共建活动
下一条:我校师生代表赴斯里兰卡参加第45届亚洲遥感大会

广州大学版权所有  COPYRIGHT©1999-2016,   GUANGZHOU  UNIVERSITY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粤ICP备 0500885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