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至19日,首届粤港澳大湾区俗文学研讨会暨青年学术论坛在广州大学荔湾研究院召开。本次会议由粤港澳大湾区俗文学学术委员会、广州大学人文学院、广州大学荔湾研究院共同举办。来自国内数十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92位专家学者应邀参加,共提交学术论文68篇。荔湾区部分相关单位人员也应邀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讨论成立了首届粤港澳大湾区俗文学学术委员会、秘书处,决定由广州大学人文学院纪德君教授担任主席,秘书处设在广州大学。本次会议分为两场大会报告和三场小组讨论,学者们就粤港澳俗文学研究领域的诸多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
古代小说研究
一是古代小说名著的研究。辽宁大学人文学院胡胜教授以流行于江南常熟的“唐僧出身”宝卷为例,探究民俗话语中“西游”故事的衍变。辽宁大学人文学院赵毓龙教授对开放型“西游”的研究对象、主旨与视点进行了研究阐释,其论文成果有力推进了新时期西游记研究。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文学院赵敬鹏教授指出了《聊斋志异》与京杭运河的关系。长沙学院杨志君、湖南师范大学李婕、广州大学侯本塔等分别就相关小说名著专题性内容进行了考察研究。
二是小说评点、小说批评与小说理论的研究。南京大学孟玉洁考察了古代小说评点中的象喻式批评,暨南大学周仕敏试图构建晚清粤方言小说所形成的文化层次理论,广州大学江曙讨论了近代楔子的变化及其引起的章回小说结构转变。
三是小说演变、影响与传播、接受的研究。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罗墨轩详细梳理了清代狄青系列小说的故事谱系,广州大学高慧智指出了如姬形象在史传、小说和戏曲中的演变。
四是中外小说的文明互鉴。香港科技大学金环讨论了《三遂平妖传》与“novel”的形成。暨南大学刘璇聚焦近代汉译日文小说,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吴肖丹聚焦日本江户时期历史读物的郑成功叙事,暨南大学杨刘秀子聚焦《中国丛报》刊载的短篇小说,分别进行了深入考察。
五是文化学、图像学的研究。辽宁大学赵鹏程指出了笔记小说中的茶酒互文现象,南京大学罗雁泽考察了宋元白话小说的知识叙事。广州美术学院郑子成探讨了明清小说插图中的像与人,广州大学李国平提出了小说图像的批评功能。
戏曲研究
大会主题报告上,中山大学中文系康保成教授强调了田野调查在戏曲研究乃至俗文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中山大学中文系黄仕忠教授对“俗文学”这一学术概念加以辨析,认为它起到了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作用。小组研讨阶段,学者们主要围绕以下视角进行展开。
一是戏曲文本及其形态的研究。华南师范大学左鹏军教授聚焦冒广生《疚斋杂剧》,指出冒广生的杂剧创作是晚清民国时期学者化戏曲创作与自觉“剧史”书写的代表。中山大学潘培忠、李昕阳以《蝶归楼》的文本写定与演出改编为中心,探讨了戏曲文献流传繁衍与基因突变的发展规律。香港理工大学吴宛怡针对梁济《庚娘传》,广东技术师范大学龙赛州针对明代金陵富春堂戏曲刻本,香港教育大学胡梓颖针对东亚剧坛冯小青形象,广州大学杨骥针对“泥版印刷术”戏剧刊本,分别展开了深入讨论。
二是戏曲演出的研究。香港中文大学盛亦惠分析了晚明《绣襦记》传奇戏曲中的视觉、听觉媒介,深圳大学高志忠、谭汝霖则对朝鲜、越南使者所记乾隆八旬万寿庆典的戏曲演出进行了研究。
三是戏曲理论的研究。广州大学仝婉澄指出《红楼梦》对梁廷楠的影响,中山大学陈志勇对晚明曲选《词珍雅调》加以考察。
四是地方戏剧的研究。香港大学尤盛分析了粤剧戏棚官话音系,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周丹杰以书坊主视角切入早期粤剧文本形态,中国艺术研究院刘洋总结了粤剧排场的文学规范及叙事逻辑。中山大学林杰祥追踪《荔枝记》版本源流演变,并由此指出明清潮剧的发展演变,暨南大学肖大平则围绕潮剧《春香传》展开相关讨论。
五是文化学视角的研究。香港大学陈亮亮探究康乾时期内廷教习的曲谱编纂,汕头大学杨剑兵考订清初遗民戏曲本事,广州大学陈燕芳溯源“扎罗汉架”表演形态,广州大学王凤霞、张慧卿探讨《申报》中的戏剧广告。
说唱文学研究
一是说唱文学的整体研究。澳门大学邓骏捷教授介绍了澳门俗文学资源与俗文学研究状况,华南师范大学骆江瑜分析了新世纪粤港澳俗文学的传播与接受情况,浙江师范大学李源指出了传统评书演说版本的差异性。
二是具体说唱文体的研究。广州大学纪德君教授考察清代以来弹词“拟戏化”现象,认为弹词“拟戏化”导因于戏曲的影响和书场演出的需要,兼容戏曲特色,但未失说书体特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陈恩维教授从文体协商、主题调适、审美重构等方面入手,探讨广东木鱼书《花笺记》如何借助翻译成为“世界文学”。广西师范大学梁冬丽教授对粤调唱本的整理和出版进行了介绍,澳门大学徐洪归指出了木鱼书《陈姑追舟》对《玉簪记》的继承与改写。广州大学吕珍珍、张宏、雷淑叶分别探讨了龙舟歌、苏州滩簧和竹枝词中的相关问题,上海师范大学陈新论述了三国故事在岭南说唱文学中的发展衍变及其成因。此外,清华大学杨茜探讨了北大汉简《妄稽》的俗文学风格,北京大学陶冉指出了琴歌辨体与明代审美雅俗议题的关系,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李继明考察了五桂堂的历史沿革。
会议还涉及多方面研究内容,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杨汤琛研究晚清广州口岸知识人,中山大学刘平指出《燕食记》并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新南方写作”。广州大学邓海涛聚焦廖恩焘的粤语方言书写、广西科技大学林智超聚焦张欣的广州女性书写、西安翻译学院南博采聚焦香港流行歌曲中的风景书写进行研究,广州市社会科学院陈予欢考辩地域方言对粤系军人集聚分化的影响。
暨南大学程国赋教授作总结。他指出,近年粤港澳俗文学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尚需加以拓展深入。一是关于俗文学学科的归属、定位,还有很多不够明确的地方。俗文学涉及面非常广,一般与雅文学相对,包括民间文学作品和文人创作的通俗说唱体裁的文学作品,其学科归属和学科定位需进一步明确,学科地位也需进一步提高。二是俗文学文献,尤其是一些海外珍藏的俗文学文献,需要进一步搜集、整理。最后是研究方法的创新。俗文学属于跨学科、跨时代、跨越国家和地区的学术,应结合跨学科的知识、运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加以开展。
今年正值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发表十周年,此次会议的召开适逢其时,是增进粤港澳三地文化交流,推动湾区文化发展繁荣的重要举措。此次会议中,学者们既有在理论层面的总结突破,也有对具体作品的探赜索隐。从研究内容来看,学者们重视对新材料的发掘与考辨,对粤港澳文学文体交叉互动的关注与探究,跨地域、跨文化的传播与接受也逐渐成为考察重点。从研究方法来看,学者们将传统的文献稽古与新兴的田野调查相结合,注重跨学科方法的融会贯通,展现出粤港澳俗文学、俗文化研究的深厚底蕴。与会学者们对理论方法的探索和文献材料的扩充,也将为接下来的研究工作提供指引和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