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广大

当前位置: 首页 · 头条广大 · 正文

头条广大

中国钢结构协会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第18届学术交流会暨教学研讨会在广州召开
来源: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 作者: 编辑:张芳 审核:吴谦 发布日期:2024/08/21

8月16至19日,由中国钢结构协会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和广州大学主办,广州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和广东省钢结构协会共同承办的“中国钢结构协会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第18届(ISSF-2024)学术交流会暨教学研讨会”在广州召开。

300余人共襄盛会,纵论钢结构和金属结构的创新与发展

中国钢结构协会常务副会长刘毅,广州大学副校长傅继阳,分会理事长、清华大学教授石永久在开幕式致辞。开幕式由广州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院长谭平主持。共有来自全国结构工程和钢结构领域的300余名专家学者和研究生参加了会议。会议期间,召开了中国钢结构协会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第九届三次理事会议和第十届一次会员代表大会,完成理事换届,表决确立新一届理事211人、常务理事49人、秘书长1人、副理事长12人和理事长1人。

交流新成就和新进展,推动钢结构和金属结构基础理论和应用实践发展

学术交流会环节中,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庆大学周绪红教授作题为“新工科背景下土建类人才培养改革的探索与实践”的特邀报告。他认为在第四次工业革命和新工科建设背景下,要明确实施新一轮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新工科教育的核心问题,深刻理解跨学科、多学科和交叉学科的教育是新工科建设的内涵,要将理论与实践、技术与艺术、需求与创新、管理与协作等多种要素相结合,推进土建类人才跨界培养,构建共享型“学术共同体”平台,打造“智能制造、智能建造”新工科教育平台。

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会长、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郝际平教授作题为“再论钢结构理论发展与钢结构教科书的演变” 的特邀报告。他指出当前钢结构发展超乎寻常,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要建立系统思维促进钢结构的高质量发展,在钢结构创新型人才培养中,融入钢结构理论的持续发展和钢结构教科书的更新演化。

北京工业大学张爱林教授作题为“服务高质量发展建设钢结构强国·自主培养钢结构创新人才的思考和探索”的主题报告。他基于推动土木工程 “低碳、智能、韧性”的战略规划和钢结构高质量发展的出发点,认为自主培养钢结构创新人才是重中之重,并对标人才培养的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提出创新驱动、深化改革、自主培养钢结构创新人才的系列工作尝试。

华南理工大学王湛教授作题为“结构智能化设计及其发展趋势”的特邀报告。他从结构智能化设计的发展逻辑、实现探讨和未来的发展趋势与准备三个方面展开介绍,指出结构智能化设计要力争实现“算得准,算得快,算得好”的目标,并展望智能算法辅助建筑结构设计的发展趋势和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与创造能力为主的教育理念的转变。

广州大学副校长周云教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华诚博远工程技术集团首席科学家王立军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北京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会秘书长、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刘晓光研究员,香港理工大学钟国辉教授、华南理工大学王仕统教授,中国钢结构协会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理事长、清华大学石永久教授,东南大学舒赣平教授,中信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温四清首席总工程师,同济大学童乐为教授,太原理工大学雷宏刚教授、华南理工大学王湛教授,长安大学王春生教授,西华大学副校长邵永波教授,震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安晓文研究员,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吴丽丽教授,分会秘书长、清华大学长聘副教授班慧勇,广州大学暴伟副教授等作了21场大会特邀报告、15场分会场邀请报告和30场分会场报告,与会专家围绕近年来在钢结构和金属结构基础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实践等方面取得的新成就和新进展进行了学术分享和技术交流。

在教学研讨会环节,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杨俊芬教授,广东工业大学何嘉年教授、沈阳建筑大学金路教授、兰州大学刘占科教授、青岛理工大学刘芸副教授、金陵科技学院贾慧娟副教授、太原理工大学程欣教授、浙江树人学院王振华教授和烟台新天地试验技术有限公司刘代春工程师就钢结构课程的创新、改革和建设以及钢结构人才培养模式等作了精彩报告。在研究生学术沙龙环节,来自全国各高校的38名研究生作了精彩的学术报告并同与会专家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8月18日下午,大会在完成了各项议程后圆满闭幕。广州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副院长于志伟教授代表大会联合主办方致辞,中国钢结构协会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理事长石永久教授作大会总结发言,西华大学副校长邵永波教授代表下届会议承办方致辞,中国钢结构协会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秘书长班慧勇主持闭幕式。

8月19日上午,部分与会专家参观了广州白云机场T3航站楼施工现场、广州大学结构抗震实验室,实地感受钢结构及结构工程领域的快速发展和进步。






上一条:我校召开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师范生实习支教动员大会
下一条:广州十三行工艺美术作品亮相西班牙 “续启华章”三国巡展西班牙站开幕

广州大学版权所有  COPYRIGHT©1999-2016,   GUANGZHOU  UNIVERSITY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粤ICP备 0500885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