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广大

当前位置: 首页 · 头条广大 · 正文

头条广大

省市“新春第一会”在广大引发热烈反响!
来源: 作者: 编辑:张芳 审核:吴谦 发布日期:2024/02/22

   2月18日是农历新春第一个工作日,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聚焦产业科技话创新、谋未来,不断夯实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的根基,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

  2月19日,广州市召开高质量发展大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部署要求,进一步提振全市上下二次创业、勇立潮头的精气神,齐心协力谋发展,务实奋进谱新篇,推动广州走前列、挑大梁、作贡献,更好支撑全国全省发展大局。

 

  我校党委书记、校长魏明海参会并接受多家媒体采访,阐述了在广东高质量发展版图中,学校将坚守支撑引领、赋能高质量发展的使命,发挥高校作为人才培养主阵地、科技创新关键主体和引才聚才重要平台的作用,更加注重以教育、科技、人才工作协同,推进集聚产才融合优势,助力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省市高质量发展大会在我校师生中引发热烈反响。大家纷纷表示,“新春第一会”铿锵有力、催人奋进,发出了南粤大地高质量发展新的动员令。立足大湾区,矢志创建一流创新型大学,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和省市高质量发展大会精神,以更强的担当作为服务省市高质量发展大局,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的“广大篇章“!

南方+报道截图


羊城晚报报道截图


中国教育在线报道截图

魏明海 广州大学党委书记、校长

  新春伊始,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各地市高质量发展大会接连召开,为广东坚定不移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大力推动产业和科技互促双强注入了强大动力。高校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是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承载体。在广东高质量发展版图中,广州大学将坚守支撑引领、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光荣使命,充分发挥高校作为人才培养主阵地、科技创新关键主体和引才聚才重要平台的作用,更加注重以教育、科技、人才工作协同,推进集聚产才融合优势,促进广东、广州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一是以开放办学激发高校办学活力。开放人才资源、科技资源和教育资源,着力破除学校与企业、教学与科研、论文专利与应用转化三堵墙。重塑融合“学科+产业技术领域”的办学理念,走出去找合作机会、找合作对象、找合作平台、找发展资源、找应用场景,积极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粤港澳大湾区“一点两地”全新定位和广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挑大梁担重任。

  二是以产教融合和科教融汇激发毕业生适应力。突出拔尖创新和卓越应用人才分类培养,贯通教学、科研和实践环节,推动形成有利于人才培养和科研产出的体制机制。突出“三全育人”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以科研项目和创新创业项目为支撑、以产学研结合为路径,切实增强学生科研创新与实践创新能力。突出面向主导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建设产业学院,培养产业人才。

  三是以高校人才与产业人才贯通使用激发人才创造力。注重人才“引、育、管、用、服”并举,建立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引育机制和使用服务机制。注重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着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注重人才团队建设,充分发挥“一平台、一项目、一政策”的优势。注重构建更加多元化的业绩成果评价体系,调动人才原始创新与应用转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是以新工科建设激发产学研贡献力。聚焦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强化需求导向,引导资源要素集聚支撑重大项目科技攻关;聚焦信息化、智能化,改造传统学科专业,拓展智能建造、智能制造、智慧城市和智慧环境等新领域。聚焦新技术新产业,大力发展新能源、网联汽车、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海洋技术、合作生物等新工科。聚焦产学研有机衔接,完善更有利于承接横向项目和实现科研成果应用转化的体制机制。


杨春生 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广州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

    2月18日,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提出了推进产业科技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的新广东的奋斗目标!可以说这是一个天时地利人和的战略目标。 近年来,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颠覆性技术创造不断涌现,正同我们走向高质量发展形成一个历史性交汇,一个崭新的“科学的春天”已经来临。

  最近几年, AI的迅速发展, 给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特别是以TRANSFORMER为基础的大模型技术打破了深度学习技术的天花板, 实现了文字、文本、图像、语音、视频的多模态统合,拉开了以生成式AI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AI浪潮的序幕。“新一代人工智能将是赢得全球科技竞争主动权的重要抓手”,也必将成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助推器。互联网的发展实现了产业数字化的转换和升级, 新一代AI技术将加速数字产业化的发展。

  广州大学地处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前沿,责无旁贷要担负起科技人才的培养责任,同时发挥引才聚才平台的作用。我自己非常幸运,在现代化新广东的建设之中,能作为一名建设者而不是旁观者。回国不到半年, 已经深深为广东敢为人先的创新理念和依靠先进技术促发展的谋略所折服。广东得天独厚, 必将实现再造一个新广东的奋斗目标。


聂衍刚 教务处处长

    为贯彻落实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精神,我们将致力于高质量推进人才分类培养,着力做好产教融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我校从2021级开始实施本科生拔尖创新与卓越应用人才分类培养,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持续增强改革创新意识,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不断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今后,我们将围绕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持续优化“理厚工精、文优教特、交叉融合、创新发展”的学科专业结构,以一流专业建设和一流课程建设为抓手,以教育教学改革为动力,不断畅通拔尖创新和卓越应用人才培养“双通道”,高质量推进本科人才分类培养工作。

  近年来,我校在产业学院建设、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方面成效显著。今后,我们将立足广州和广东,面向粤港澳大湾区,辐射全国,进一步完善产教融合发展和服务机制,形成政校行企协同推进的工作局面。一方面有效推进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深化产教融合和科教融汇。学校要加强与相关行业供需对接,联合制订人才培养标准,统筹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推动社会优质教育资源向教育教学内容转化。另一方面推进“引企入教”,开设校企协同育人实验班,进一步促进课程内容与技术发展衔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融合。学校将分层分类搭建高水平、有特色实践育人平台,着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真正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李进 科学研究院院长

  农历新春第一个工作日的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聚焦产业科技话创新、谋未来,为全省新一年高质量发展开新局、谋实干指明方向,大会振奋人心、催人奋进。作为高校科研管理人员及科研工作者,我们深知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高校作为创新元素和创新能力的集散地,更应主动承担起自身历史责任与使命,以更加主动、开放、进取的姿态投身科技、技术和产业创新,在国家和省市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一重要战略之举和长远之策中发挥重要人才和智力支撑,抢占战略制高点、实现弯道超车,才能走向高质量发展。

  广州大学科学研究院在新的一年将接续奋斗,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围绕重塑融合“学科+产业技术领域”的办学理念,坚持科学谋划与创新改革并向而行,走出去与引进来并举,找资源、找合作、谋发展,不断强化需求导向,支撑重大项目科技攻关、聚焦新技术新产业,激发产学研用贡献力,强化智库智力建设等,为新一轮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王国栋 人事处(党委教师工作部)处长(部长)

    自实施高水平大学建设以来,广州大学人才引育成效凸显,现已集聚了国家级领军人才40人、省市级高层次人才近400人,还汇聚了300多位产业教授和企业合作导师。 

  省市高质量发展“新春第一会”为我们进一步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不断完善人才工作体系指明了方向。我们要牢牢把握国家和区域高质量发展战略机遇,紧跟科技创新大势,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求推进集聚产才融合优势,以高校人才与产业人才贯通使用不断激发人才创造力,加快构筑支撑和壮大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底座”。大力吸纳拔尖创新人才、加大力度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等各类人才;不断完善各类人才创新成长、全过程关爱的人才引育服务管理体系,营造近悦远来的良好环境氛围;强化党建引领、创新政策举措,以重大平台、项目等为带动不断夯实人才团队建设;积极构建凸显立德树人、服务社会等综合成效,更加多元化的业绩成果评价体系,激活壮大新质生产力的人才动能。


邹涛 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院长

  在创新驱动国家战略下,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是第一资源。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更是带来对高素质技能型劳动力和创新性人才的迫切需求。我们应该从广东省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入手,深入思考所在区域、高校和学科特点,研究具有长效机制特征的产教融合实施方案, 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相互贯通。

  在推进产教融合方面,要聚焦广东省“双十” 产业集群发展战略,选取广东省高端装备制造业作为地方产业发展切入点,开展专业适应性分析,探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促进专业结构优化;面向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高校、广东省高等教育“冲一流、补短板、 强特色”提升计划建设高校等各类高校机电信息类工科专业深入调研,开展相关高校教育体系、教育教学质量、师资力量调研分析,找到短板和薄弱环节;根据行业、企业的变化,深入调研相关高校改革方案、政策部署情况,深入了解具有广东特色的产教融合型行业、企业重点培育情况,产教融合院校、实训基地、共享平台布局建设情况;深入总结国家产教融合试点试验方案与案例,深入产教融合实训示范基地和产教融合共享平台调研,突出资源共享、集聚发展,对接产教融合企业了解企业诉求。

  与此同时,深化全体教师及社会各界对产教融合战略地位的认同感,增强产教融合主动性。根据产教融合理念设计具有针对性的行业特点、区域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以适应全过程、全覆盖、全链条和面向未来的教育理念;强化产教融合双主体特征,开展深度融合、产教协同,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从业技能、解决问题能力、风险承受能力,使“互联网+”思维、智能思维成为人才的基础素养。


黎家 生命科学学院院长

 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吹响了新春“奋进号”,为广东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推动科技与产业互促双强指明了方向。紧抓科技创新机遇、积极发挥学科专业优势赋能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全学院共识。

  生命科学学院将更加坚定发展决心、提振发展信心贯彻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大会精神,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院高质量发展,着重做大做强广适高产优质大豆的智能育种、细胞信号转导与合成生物学及精准医疗与大健康三支大团队建设,加强传统特色学科内涵式发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高质量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需求,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为地方与国家发展输送高质量的生命科学人才,将基础科学研究与合成生物学、智能育种及精准医疗紧密对接,坚持创新尝试,突破传统的学科边界,解决重大科学问题,服务于广东省高质量发展目标要求。


吴志峰 地理科学与遥感学院院长

2024年新春伊始,广东省、广州市接连召开高质量发展大会,在观看大会直播及学习会议精神后,深切感受到“新春第一会”主题明确,催人奋进。高质量发展本质上是创新驱动发展,今年的大会上“新质生产力”成热词,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明了发展新质生产力同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关系,让高质量发展有了更加明确的方向和抓手。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国家战略,是广东省、广州市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大湾区地表结构复杂,水热资源丰富,人地矛盾突出、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需要自然地理高端人才支撑;大湾区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高,国土空间变化强烈、制度协同及区域协调难度大,迫切需要人文地理高层次人才;智慧湾区建设、数字化转型及产业升级对地理信息、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高端人才的需求十分旺盛。

我院立足国家中心城市广州,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正加速推进“地球科学+空天科技+资源环境”交叉融合创新。瞄准地理科学与空天遥感科技前沿,面向国家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科研创新与服务社会能力,着力打造学科完备、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与科研创新体系,为建设宜居地球、美丽中国、绿色湾区、智慧城市做出更大贡献。


尚文利 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副院长

    2月18日,广东召开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聚焦产业科技话创新、谋未来,又一次吹响了向高质量发展进军的集结号、冲锋号、奋进号。

  广东作为经济大省、制造业大省,拥有丰厚的科技创新资源和雄厚的科技创新实力,在高质量发展上肩负重要使命和重大责任。作为广州大学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的科研人员,我们应该面向先进制造、科学仪器、AI和芯片、材料、装备设备等领域,以促进集成电路和新一代通信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开拓思路,勇于探索创新新模式。第一,要坚持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纲”,加快构建学院“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人才支撑”创新模式。第二,要深入实施国家级省级重大重点科研项目,推进“广东强芯”工程、核心软件攻关工程。第三,要在科研组织方式、创新要素配置、成果落地转化机制等方面探索创新,为广州大学“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供动力,助力学校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第四,要推进学院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构建多层次多渠道链式人才发展机制,加快培养造就战略人才力量,精准引进和培养电子通信、集成电路、网络安全等高层次紧缺型人才。


谢治菊 广州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

    新春伊始,省市高质量发展大会为进一步推进“百千万工程”,奋力推动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重要遵循。近年来,广州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打造了“口述乡村”社会实践品牌项目和“乡村振兴·青年担当”系列育人活动,深入开发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资源,全面推进科研育人、实践育人、课程育人、活动育人与精神育人。研究院将深入践行省市高质量发展大会精神,把教书与育人、田间与课堂、理论与实践、科研与推广、创新与服务紧密结合;号召有志青年以实际行动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与人才支撑;引导青年人才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把论文写在祖国广阔的大地上,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青春力量。




上一条:我校召开2024年春季新学期工作部署会
下一条:我校组建多支“百千万工程”突击队助力广东省高质量发展

广州大学版权所有  COPYRIGHT©1999-2016,   GUANGZHOU  UNIVERSITY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粤ICP备 0500885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