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广大

当前位置: 首页 · 头条广大 · 正文

头条广大

【在线教学优秀案例分享】孟凡宁:共抗疫情,把课堂搬回家
来源: 作者: 编辑:吴谦 发布日期:2020/03/31

“加了上、下课铃声,增强仪式感,让学生更容易进入学习状态。”“线上教学蛮不错的,有时候听一遍不懂的东西还可以看回放,方便学生更好学习。”“无论是线上教学还是课堂教学,如果有心想学的话无论在哪都能学的下去,还是要学生有自制力。”——这是数学184、185班同学对专业必修课程《近世代数基础》的学习反馈。课程主讲人、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孟凡宁老师表示,这门课程本着把课程搬回家的目的,通过多样化的方式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能完全跟上线上教学的节奏,真真正正有坐到教室的感觉。

  孟凡宁,男,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13年毕业于日本山形大学,2014年进入广州大学数学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6年12月入职广州大学。主要研究领域:复代数几何,复分析等。截至目前,共发表SCI学术论文十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广东省教育厅青年创新人才资助项目等项目,参与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自由申请项目一项。主要讲授科目有数学分析、高等数学、解析几何、近世代数、点集拓扑、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

 

多平台多软件协作  引导学生参与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

近世代数即抽象代数,是大学数学专业的一门基础学科。作为代数学的一个分支,它既包含有深刻的数学理论,又在信息科学、理论物理和分子化学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近世代数基础》课程主要介绍近世代数中最基本的代数结构之一——“群”的基本概念及其基本性质、有关定理。“在教学过程中,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学生对比较抽象的知识点不易理解,需要设置一定的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慢慢进入上课氛围中。”孟凡宁表示,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该课程对教材内容都进行一定的挖掘,给出课程内容的具体来龙去脉,如定义怎么来的,定理怎么产生的,与以前所有的内容有何联系等,将解决问题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培养同学们的逻辑思考能力。

 

                                                                            教学板书

 

                                                                             为学生讲解答疑

在具体做法上,孟凡宁依托腾讯课堂、钉钉、OBSStudio和OneNote 几个平台,开展多平台多软件相互协作,通过问题导入,引导同学们全程参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把课堂搬回家。其中,“腾讯会议”主要用于理论讲解、打卡、互动、提问,“钉钉”用于上传资料、提交作业,“OBSStudio”用于录制教学视频,提供回放,“OneNote”主要用于教学板书,板书可以无限拉伸,并可以转化成pdf文件及时发给学生,便于学生回看复习。

为保证教学效果,孟凡宁总是反复熟悉教学内容,力求完全脱稿。课前,他提前20分钟开通腾讯会议课堂,于上课前考勤完毕。课中,“创设问题情景”是他常用的教学方法。如通过提问“国家、省、市、县(区)、人都是一个个体,那么它们之间的联系又靠什么呢?”同学们展开自由讨论并总结出讨论结果:GDP,责任,工作,人脉等。随之,孟凡宁适时引导,引伸出对抽象的集合的运算的概念。课下,他组建微信群、QQ群,给学生提供进一步交流的平台,及时解答学生们的问题。

让学生跟上线上教学的节奏

 

学生反馈

 

                                                                          作业批改案例

 

“以OneNote板书推导讲解为主,PPT教学为辅,让学生能完全跟上线上教学的节奏,真真正正有坐到教室的感觉。”孟凡宁说,根据问卷调查显示,对于数学学科的课程,绝大部分学生迫切需要白板的逐步推导过程,仅仅用PPT讲解,速度过快且学生难以跟上节奏。于是,他以OneNote板书推导讲解为主,PPT教学为辅,同时,及时批改反馈作业来增进教学互动。“选用画图编辑功能修改作业,用具有手写功能的Surface平板电脑,可以随意手写批注并能准确画出学生作业的问题所在。”这样的批注在实践中得到了学生的好评,学生反映可以及时发现自己的问题和理解不到位的地方,并能及时修正对老师所讲解知识的理解。

 

(供稿:教务处 编辑:吴谦)

 

 

 


上一条:【在线教学优秀案例分享】刘敏华:拥抱新技术,发现在线教学的魅力
下一条:【在线教学优秀案例分享】张庆鹏:三线并举 打造“多平台+全过程”在线教学

广州大学版权所有  COPYRIGHT©1999-2016,   GUANGZHOU  UNIVERSITY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粤ICP备 0500885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