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水为源,凸现“水院”特色。新校园位于小谷围岛西南角,两面珠江水道相夹,校园内水体面积约90亩(6万平方米),占规划用地面积4.5%,其中中心湖水面约70亩,凸现“水院”特色。
二、绿荫相掩,一片“绿谷”景观。新校园规划用地1975亩,建设用地1456亩,建筑面积约60万平方米,容积率为0.75,建筑密度为19%,低容积率和低密度的规划,造就大容量的绿化面积,绿化率达到43%,按2万学生规模,人均绿地面积约15平方米,新校园将是绿荫相掩,一片“绿谷”景观。
三、两环两轴,人车分流,体现人性化交通布局。外环为围绕校园一周的车行道,全长约5公里;内环为步行的信息廊,周长为2.8公里。南北走向的中轴为景观轴,长约1.2公里;东西走向为步行轴,连接教学区与生活区。人车分流,各行其道。校园内共有固定汽车停车位950个,沿外环路而建,其中地下车位380个,分别在信息办公区和综合生活区;自行车位约25000个,分布在各功能建筑区。
四、功能分区明确,尽显各自风格。校园分教学区和生活区,教学区由理工类教学实验组团、人文艺术教学实验组团、体育类组团和办公信息类组团组成;生活区分别设男学生公寓区、女学生公寓区、研究生公寓区、教师公寓区和商业服务区。各组团由车行道和信息廊相连,各组团环中心湖而建,风格各异,掩映于绿树花草之中。
五、分质供水,集中排污,独领环保风骚。整个大学城实行双管道分质供水:高质水为生活水源,可直接饮用;杂质水主要用于冲厕、清洗及绿化喷淋。下水道实行雨污分流,生活污水通过管道收集处理,取消所有化粪池。
六、建设区域能源站,实行电、热、冷“三联供”,赶超世界潮流。大学城计划建造3-4座区域能源站,利用天然气发电,余热转换成热水和冷水;学生公寓将实现管道热水供应;冷水加风,将成为中央空调,直供需要空调的用户。我校已同意所有建筑物按使用中央空调设计,窗式、分体空调机等将退出新校园。
七、数字化校园,打造出智能化管理新天地。随着计算机与网络的普及,数字技术正在改变人类所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并因此使学校师生的工作、学习与生活环境具备了更多的数字化特征――网络化、智能化和个性化;新校园的建设,为建设数字化校园带来了重要机遇和奠定了良好基础。按照规划,我校将根据各类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和管理要求,敷设综合布线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公共广播系统、电信系统、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含空调通风系统、给排水系统、公共照明控制系统、供配电监控系统、电梯监控系统、停车场管理系统、自动抄表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安全防范系统(含门禁/门磁系统、闭路电视监控系统、红外报警系统、报警按钮系统)以及楼宇建筑管理系统等,打造出智能化管理新天地。
八、没有围墙的校园,显现学城的韵味。小谷围岛方圆18平方公里,以内环、中环、外环三条路将进驻的10所高校连接起来。内环路之内为中央商务区、体育运动区、会展中心和商住区,中环路将各校的教学区和生活相隔相连,外环路将10所高校包容其中,形成学城。各校区将不建围墙,方便学城内人流、物流、信息流交往,显现现代化大学城的韵味。
九、便捷的立体交通,将广州老城区、新城区和大学城区相连。按照广州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广州市新城区将定位于番禺、南沙一带,小谷围岛则位于广州市新、老城区的中间位置,按照广州市交通建设规划,京珠高速公路、中部快速干线从大学城西南部通过,地铁四号线、七号线呈十字形在大学城中心区经过。已建成的施工便桥由海珠区仑头直通小谷围岛,从广园校区到新校园相距35公里,车程约40分钟,随着中部快线和地铁四号线开通,“半小时交通圈”将成为现实。
十、美丽环境像公园。为打造二十一世纪的现代化新校园,省市政府明确提出建设“四个一流”校园的目标。为此目标,举办了广州大学城整体城市设计与校区组团详细规划设计竞赛,专门邀请了国内外15个具有相关设计经验和相应设计资格的高水平设计单位参加;建筑施工、监理等则向全国公开招标,让高素质的施工、监理单位和建材供应商参与建设,从而保证了规划、建设达到一流水平。建成后的校园像公园,不再是梦。
“双轴双环绿野间,雅筑佳构碧水连”,这是对新校园最贴切的写照。2005年,将呈现给大家的是一个现代化的美丽校园。
(新校园建设办新闻中心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