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上午,参加读书班的领导干部围绕陈万鹏书记的报告进行了分组讨论,与会者畅所欲言,纷纷谈了自己的学习体会。与会者一致认为这是一次统一思想认识,加快发展的大会,动员鼓劲的大会,陈书记的报告按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6条发展思路,就我校今后如何开展深化改革作了精辟阐述,报告的精神鼓舞人心,催人奋进。与会者还就如何绘就我校今后的发展蓝图献言献策,发言焦点主要集中在迎接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人才工程、大学城建设、教学改革、完善机制等方面。
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事关学校存亡
迎接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开展以评促建工作,是我校未来三年的中心任务。能否顺利通过评估,是实现我校各项工作跨越式发展的根本保证,是事关我校存亡的生命线的大事。教务处处长禹奇才指出,为了迎接评估,教务处从上学期开始就推动实施一系列教学改革的尝试,这些改革包括即将启动的完全学分制。改革对教师的影响可能很大,希望各学院给予更大支持,积极抓好落实,特别是根据学校的安排制定自评方案,为学校的迎评工作做出贡献。经管学院党委书记陈水生认为,2006年的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是在我校搬进大学城之后,评估的结果如何对学校的发展前途影响更大。我们现在确实应该树立危机意识,全面发动师生参与迎评工作。理学院党委副书记认苏健俐为,学生工作是评估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调动辅导员的主观能动性以及提高他们的自身素质非常必要,提高学生的素质首先要提高辅导员的素质。
实施“人才工程”迫在眉睫
教师待遇是教职员工普遍关心的热点,它也与我校的人才工程密切相关。理学院党委书记邓志华认为,提高教师待遇,稳定教师队伍和我校下一步的发展密不可分。我校今后搬迁大学城时更是要以老师为主体,在衣、食、住、行等方面解决教师的实际困难,排除教师的后顾之忧。法学院副院长董世明也深有同感,认为应提高管理水平,做好留住人才的工作。在师资引进方面应有特殊政策。法学院副院长彭娟指出,实施“人才工程”的关键不仅是解决教师的工资待遇问题,更要重视人才的培养和使用问题,要让人才在工作中感到有所作为,看到发展的前景。学校的用人机制应该要灵活,比如,有些教师考上博士后回校工作,学校应有灵活的考虑。
新校区建设是实现跨越发展的契机
实现我校跨越式发展目标,从硬件上讲就是要抓好新校园区的建设工作。总务处处长郭勇就高校新校区指挥部通报的情况,向与会者介绍了新校区目前的建设情况,他说,一期工程如期完成有保证,我校新校区单体建筑设计8月底完成,10月10号全面开工,明年6月30日第一期工程完工,工期250天。前期准备工作庞大,但进展顺利,其他方面的技术论证也正在进行。新校区与对外联系的交通比较顺畅,但初期进驻的师生可能还要克服一定困难,至2005年可能有望改善。设备处处长黄丽华认为,进入新校区以后的管理工作将更复杂,建议应尽快研究新校区的管理体制,。第一批进驻的文科学院应先碰头研究,尽早做好准备工作,建立统一的协调机制。
学生德育工作重在创新
在学生政治思想工作改革方面,与会者认为要在创新上做文章。纪委副书记刘树谦说,两课这一德育渠道不能丢,深层次的理论教育是大学生的需要,两课是一阵地,要授予学生系统的理论形态。德育教育的创新非常必要。旧的工作模式是围绕中心工作,结合青年学生的特点来展开,这种工作模式带有太多的随机性,不符合青年学生心理特点,可以用结合青年学生特点为先行,再围绕中心工作展开这一工作模式。学生处处长高佩馨也认为,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创新,要以学生为本。生化学院党委副书记陈筠说,对龙少锋副校长在讲话中提到的“全员育人”的观点印象很深刻,希望能在我校的学生管理和教育工作中大力推行。
完善运行机制是深化改革的前提
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归根到底是要创造一个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学科建设的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副校长舒扬说,我校校本部合并3年以来体制没有真正改变,所谓一校多制指的是二级学院。办学不能仅靠目前这种依靠政府的状态,而要深化改革,真正作到多体制办学,利用品牌效应,把多体制办学引进校本部。目前存在教育资源闲置和浪费的问题,资源的整合和调整非常重要,不改革无法实现这种调整。软件学院副院长舒怀林认为校本部对二级学院的管理应该到位,应与二级学院签订资金管理等方面的协议。成教处肖仲思副处长认为自我约束自我发展可以考虑两种模式,成教模式和民营模式。人文学院副院长刘晓明认为,学校目前有“重理轻文”倾向,现在图书馆的文科资料较缺乏,查找原始资料有困难。现有的科研奖励机制也有“重理轻文”倾向。还有,目前的奖励机制也比较注重数目,其实,学术地位的确立不在论文数量而在质量,要提倡精品意识。
(新闻中心记者朱玉尊 林雪漫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