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雍长 男,1942年3月出生,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语言学会第三届至第六届(本届)理事、中国训诂学研究会第三届至第六届(本届)副会长。
孙雍长同志从事教育工作32年(高校教龄21年),教学一贯兢兢业业,注重师德,注重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近五年承担并完成古代汉语、文字学、训诂学、文献导读、汉语词汇史、汉语通论等多门课程繁重的教学任务,教学效果良好,深受学生欢迎。组织并带领本科生、研究生从事科研,成绩显著。先后于2000年、2002年评为广州大学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员、广州市语言文字工作先进工作者;2002年获广州大学教学优秀一等奖。
近5年以来,孙雍长同志出版专著2部,编著1部;参编全国统编教材1部,主编辅导教材1部;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5篇,一般刊物发表论文6篇。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规划项目1项(自秦以来汉字规范政策及其经验教训的研究)、市级项目2项;目前主持省部级项目1项、市级项目1项;主持并完成校级教学研究项目1项,目前主持校级教学研究项目1项。
孙雍长同志积极从事学科、专业和课程建设,现为广州大学语言学学科带头人,市级重点课程“古代汉语”负责人。
庞永师 男,1955年6月出生,副教授,现任经济与管理学院主管教学工作副院长。
庞永师同志工作一贯兢兢业业、治学严谨、师德高尚,做好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工作,精心组织和指导学生参加专升本的考试,并取得了良好的成绩。指导本科生获得广州大学挑战杯二等奖。
1998年1月以来,在教学方面先后为专科、本科开设8门课程,并多次担任生产实习、毕业设计(论文 )及硕士研究生的指导工作;在核心刊物上发表教研论文1篇、一般刊物上发表教研论文2篇;参加统编教材《建筑企业管理学》的编写、编著教材《建筑市场管理》、主编教材《工程建设监理》;在核心刊物上发表科研论文8篇、一般刊物上发表科研论文12篇、主编《建筑工程造价手册》;主持或参与省部级、市级、校级科研、教研项目13项。
1998、2000年获原华建西院教学质量优秀教师;2001年获广州大学教学优秀奖;2001年获广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第二获奖人); 2002年获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第二获奖人)。
董 黎 男 ,1953年出生,博士,教授,现任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兼任中国建筑学会史学分会学术委员等学术职务。
董黎同志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身心全部投入到教育工作上。从教二十年来,作风踏实、严谨,不畏困难、积极进取、勇于开拓,不断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上取得新的成绩。1998至2002五年中4次获得校级优秀教学质量奖,2000年评为广州大学优秀教师,2002年评为广州大学师德标兵。认真指导学生,做到教书育人,十分注重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注重提高学生专业素质的全面性和综合性,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多次获得校级优秀毕业设计和优秀创新设计奖。
近5年来,董黎同志主持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国家教委重点课题分课题1项、校级教研立项1项;主持2001年建设部科研项目《城市规划及规划管理中土地有效利用机制研究》1项、市级科研项目3项、校级及横向科研项目5项。公开发表教研论文1篇、科研论文16篇;出版了专著1部、编著教材1部;教学成果《与城市建设相结合的产学研教学模式》获广东省第四届教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排第一)
董黎同志非常重视学科、专业和课程建设工作。主持的建筑学科被评为广州市重点扶持学科、广州市重点课程、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扶持学科、广州大学第一批名牌专业;他的学术研究以其区位性、应用性、交叉性和专门性的特色,在社会上产生较大的影响并得到了同行专家的肯定。
陈永亨 男,1954年11月出生,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广州大学科研处负责人,广州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所长。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客座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客座研究员。中国岩石矿物地球化学学会陨石与天体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兼秘书,广东省岩石矿物地球化学学会副理事长,广州市环境科学学会环境监测专业委员会委员。
陈永亨同志积极参与教研和科研工作。近5年,在国内外有关核心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13篇,其中SCI收录1篇。主持国家级科学研究项目1项,省级科学研究项目3项,主持、参与市级科学研究项目4项。主持国家级教学研究课题分课题1项,校级教学研究项目1项。1995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2001年获得广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排名第二), 2000年获广州市模范教师称号。
周孝清 男,1964年8月出生,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院长助理。
周孝清同志长期从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教学工作和暖通空调、热能利用、建筑节能技术等领域的研究工作。从事教育工作以来,共承担了10多门包括研究生在内的不同课程的教学工作,教学质量优秀,获得2000年广东省“南粤教坛新秀”光荣称号,2000年度校级教学优秀奖一等奖、2001年度和2002年度广州大学教学优秀奖二等奖,2000年度校级优秀共产党员。
近5年以来,周孝清同志参加编写教材3部,主持市、校级教研立项各1项;主持建设部2001年科学技术项目“大空间建筑火灾排烟风量研究”、参与建设部2001年科学技术科研项目1项、市级科研项目1项、校级及横向科研项目4项等。
周孝清同志积极从事学科、专业和课程建设工作,是校级重点课程“暖通空调”和校级特色专业“建筑环境与设备”负责人,也是学校重点学科“供热、供燃气、通风与空调工程”学术带头人。
何大进 男,1949年12月出生,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省人大代表,现任人文学院院长。学术兼职有中国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会理事,广州中华文化凝聚力研究会副会长等。
何大进同志长期从事世界史本科生和硕士生的教学与指导工作,爱岗敬业,教学经验丰富,教书育人,得到了学生很高的评价,教学质量优秀。获得1999年全国高等师范院校“曾宪梓教育基金奖优秀教师三等奖”、2001年度校级教学优秀一等奖。
近5年以来,何大进同志在全国核心期刊和其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8余篇、有多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出版学术专著“晚清中美关系与社会变革”、参编2部专著,主持广州市教育科学2002年“十五”规划课题“新世纪高校素质教育与文科课程体系整合研究”等项目。
积极参加学科、专业和课程建设工作,是市级重点课程《世界史》的主要参加人。
吕拉昌 男,1963年出生,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全国注册城市规划师,现任理学院地理系副系主任、广东省地理学会常务理事,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吕拉昌同志长期主要从事城市与区域经济、区域创新与管理方面的教学和研究。从事教育工作以来,先后承担了10 多门不同课程的教学工作,多年来教学效果保持优秀,获2001年度校级教学优秀一等奖,学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近5年以来,吕拉昌同志主持或参加国家自然科学重点项目“珠江三角洲与外围地区的整合研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服务业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广东省、广东省高教厅、广州市研究项目及中山市概念规划等项目10多项。2001年“面向21世纪的课程建设――〈中国经济地理〉的改革与创新”获广东省第四届教学成果二等奖(排名第二)。此外,共发表教学研究、科学研究论文共26篇,其中全国核心期刊17篇,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5篇。
吕拉昌同志积极从事学科、专业和课程建设工作,参与广东省级重点课程“中国经济地理”、校名牌专业地理科学建设及人文地理硕士点申报工作。
樊军辉 男,1965年12月出生,中共党员,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广东省教育厅 “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1993年获得中国科学院天体物理学博士学位后来到我校物理系工作。先后担任理学院党委委员、物理系教工支部书记。现任广州大学理学院天体物理中心主任。
樊军辉同志自觉按“三个代表”要求指导自己的思想行动,政治立场坚定。忠诚党的教育事业,1999年破格晋升为研究员、2001年转评为教授。中国天文学会理事、国际天文学会会员。2000年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0年以来获得广东省高等学校和广州市教育系统优秀党员、广东省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积极分子、广州市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工作者、广州大学师德标兵、广州市模范教师等光荣称号。
近5年来,樊军辉同志主持承担了国家“攀登计划”、“九・五”重点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在SCI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5篇,并被国内外同行在美国的《科学》等国际一流学术刊物上引用80多次。1999年获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被国际天文界一流刊物美国《ApJ》(影响因子IF:5.921)和美国《AJ》(IF:3.01)聘为审稿人。
张殷全 男,1947年出生,副教授,学士。从事教学工作长达20年,从事教学管理工作也有8年多。现任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主管教学和学生工作的副院长。
张殷全同志一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努力推行素质教育,关心爱护学生,教书育人。曾获得优秀班主任、优秀学生科技活动指导教师,获2002年广州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特殊贡献奖,1999年广州市优秀教师。
张殷全同志积极进行教学研究,参加过国家级课题的教研项目,主持过校级教研课题。其教学方法的特色是努力使专业教育人文化。他不仅开设了文理交融的“化学史”、“化学社会学”等课程,而且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渗透历史学、哲学和社会学内容。并一直坚持结合化学史、化学哲学、化学社会学进行有机化学的教学。获得2000-2001学年广州大学教学优秀一等奖、2001-2002学年广州大学教学优秀一等奖。同时,在科研工作上也积极进行研究,共发表教研和科研论文9篇,其中SCI收录1篇。
张永山 男,1964年生,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000。师。现任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力学教研室主任。
张永山同志从1988年开始一直进行结构力学课程建设工作,在教学方面积极探索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在教学上采取精讲多练、讨论式教学、质疑、CAI辅助教学、电子教案等多种方法与手段提高教学质量,获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在多次校内结构力学课程统考和力学竞赛中学生成绩突出。获1999年度原华南建设学院西院教学优秀奖、2000度广州大学教学优秀奖。参与了 “结构力学辅助教学软件”、“结构力学试题库”等九五国家攻关子项目,主持省高教改革项目1项,校级教研项目1项,2002年广州大学教学网站的研究与开发1项。获市级教学成果奖1项、校级教学成果奖1项。
在科研方面,近5年主持和参加市、校级项目共3项,发表科研论文7篇;参编教材1部。
刘晓明 男,1955年11月生,教授,现任广州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
刘晓明同志长期致力于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与教学,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获得1998年广州市教育局“优秀党务工作者”光荣称号。从事教育工作以来,先后指导96级本科生朱光文论文获广东省2000年挑战杯一等奖,指导在校本科生99历史本科班学生王文超在《广州大学学报》2002年第9期发表论文《避马瘟与明代马政制度》,并获广州大学2002年挑战杯二等奖。
近5年以来,先后主持教育部2001年人文社科“十五”规划项目杂剧形成史、主持国家级2002年社科基金项目类群理论与杂剧的生成、主持教育部高校古籍整理委员会2002年项目江南野史的校注、辑佚与研究、主要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古代戏剧形态研究、主持广东省2002年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项目广东清代孤本小说〈煲老鸭〉的发现与研究;专著《中国符咒文化大观》获广东省高校第二届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专著类三等奖;2篇学术研究论文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2002年第1期上发表,并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另外,还发表科研论文17篇。
刘晓明同志积极从事学科、专业和课程建设工作,是校级重点学科“中国古代文学”学术带头人。
宗志坚 男,1963年2月出生,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信息与机电工程学院机电工程系系主任。
宗志坚同志热爱教育事业,工作认真负责。讲授了6门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并指导毕业设计。1998年被评为广东省南粤教坛新秀、2000年广州大学优秀教师和2001年广州大学优秀教师。
近5年来,宗志坚同志主持省教育厅教改课题1项,主持或参与国家、省、市、校及企业科研课题15项。主编教材1部,在核心刊物发表论文5篇、一般刊物3篇。
宗志坚同志在我校建立教学数控实验室、虚拟数控实验室、反向工程实验室等方面做出了突出的成绩,并相应地开出了近20个新实验,使我校在CAD/CAM/NC的实验教学方面进入国内领先水平。
宗志坚同志还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为广东省和广州市的经济科技发展献计献策。目前担任的社会兼职有: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机械设计专业教学委员会委员;广东省科技厅制造业信息化专家组成员;广东省经贸委企业信息化专家组成员;广州市科技局制造业信息化专家组成员;广东省科技厅和广州市科技局科技咨询专家;广州市九三学社科技委员会副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