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近日,我校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专项课题组成功研发出“新型海洋石油污染快速驱油剂”,并申报四项发明专利。
海洋溢油事故时有发生,对海洋生态环境产生极大影响,己成为当今世界一大公害。如2004年12月的“现代开拓”和“地中海伊伦娜”轮碰撞溢油事故导致1200多吨船舶燃料油溢出,形成一条长9海里(约16.5公里)的油带,造成珠江口海域污染,全部损失达6800万元;2010年4月的墨西哥湾事故沉没的钻井平台每天漏油达5000余桶,用于此次救灾的费用高达10亿美元,这成为和平时期最严重的漏油灾难。海洋及江河湖泊因石油产品的运输及开采,尤其是近年来沿海城市海岸新建的各类输油管道都极易引发重大溢油事故。水上溢油事故一旦发生除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以外,更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如何有效控制和迅速消除水上溢油污染,己成为各国政府迫切解决的重要课题。
现阶段处理水上溢油事故,商业化产品只有吸油海绵,但是海绵吸油后沉降海底,既浪费资源又引发海洋生态环境污染,而驱油剂被认为是处理水上溢油污染最为简单有效的方法,而且科技部在近年也设立了重大科技专项攻关此课题,但全世界至今仍然没有实际应用的商品和范例。
2016年,我校化学化工学院陈亿新教授课题组研发出“新型海洋石油污染快速驱油剂”,用量为万分之一的驱油剂就能快速地将油污驱赶聚集在一起,并进行回收。陈亿新介绍,集油剂(也称聚油剂、化学围油栏、驱油剂)是一种用于处理水面溢油污染的化学处理剂。它可以显著的降低水的表面张力,迅速促使油膜收缩,积聚为厚油膜, 方便溢油回收和处理, 减少溢油污染危害。
为了配合新型驱油剂的研究,陈亿新教授课题组首先研发出了一类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新型全氟表面活性剂,再在此基础上进行复配就可获得新型驱油剂产品。传统的驱油剂产品的驱油速度一般为55-90s/55cm(按国际通用检测标准),而陈亿新教授研发的新型驱油剂其驱油速度为4-6s/55cm,回收率高达99.8%。在实际应用中完全可以抵御海面风浪和油污扩散的干扰,真正达到在海上和江河湖泊突发的大型油污染事故中,通过迅速加入微量的新型驱油剂就能迅速将油聚集,再抽回船上,达到回收再利用之目的。
我国沿海大陆架油田的开采、航行在海上的大型油轮及沿海城市海岸线纵横交错的输油管道都可能导致重大水上油污染事故的发生。为了防范和迅速处理水上油污染事故,我国沿海城市、海上钻井平台配置这类新型的驱油剂是必要的。此外,在实现产业化目标后,该产品将应用作为海上溢油事故的应急物资储备,还可将其作为高科技出口产品。据悉,该新型驱油剂已进入产业化前期研究阶段,并申报了四项发明专利。
(供稿:陈雅帅 张维聪 李 静 赵毅鹏 助理编辑:黄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