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教师节之际,董文老师被评为广东省“南粤优秀老师”,这是对他从教28年生涯的嘉奖。一直以来,董文老师扎扎实实地学习,兢兢业业地执教,勤勤恳恳地育人,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朴素而不凡的教师的学业求精、执教求进之路。
1987年,董文毕业于湖北民族学院,当时作为一个专科院校,政策的改革使得原本三年的课程变成了两年。董文对于当时专科学习时间的短暂感到惋惜:“有点遗憾,念大学的时间太短,感觉没有学到什么东西。”因此,在中学工作八年后,他决定考研,继续学习深造。关于这个决定,他说:“现在要与时俱进。我的老家在山区,所以我向往到一个发达地区工作。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也需要一个人生定位,才能提升自己。”
1998年华中师范大学理学硕士毕业后,董文成为一名大学老师。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他还在繁重的科研工作中学习。科研也许是枯燥的,但董文却从中找到了乐趣。说到科研项目时,董文的双眼更加有神了。他告诉我们,近五年他研究的领域是功能材料。“比如说计算机这么多信息,我打一个字,那么信息放在哪里呢?放在信息储存材料上!”他兴奋地向我们解释:“我就是研究一种主要用于信息储存的材料,叫做磁性功能材料,这种材料在国际上是比较前沿的。”董文的话语中透露出他对科研的热爱。平时,董文除了上课和开会,其余时间基本都泡在实验室,潜心科研。他总结道:“要当一名大学老师,必须做好教学和科研。”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在学习的道路上,董文从未停下他的脚步。2004年,董文从南开大学毕业,获得理学博士学位。随后,他在北京大学从事博士后工作。一路坚持不懈地学习、丰富自身知识体系并不简单。董文认为好的学业基础是进行科研工作的前提,与时俱进是老师的职业要求,因此他从未停止过学习。“要做到更好地教育学生、指导研究生,老师就必须不断地完善自己。”
谈到如何平衡科研与教学时,董文坚定地说:“教学更重要,教师必须把教书育人放在第一位。”
从中学教学到大学授课,他有一个不变的习惯:要求学生认真听课。在他看来,学生不认真上课是无法获取知识的,尤其是理科生。目前,董文教的是无机化学。为了让学生消化课堂知识,他要求学生认真听课,并且严抓考勤,因此他的课堂气氛比较严肃。“如果课堂上出现睡觉的学生,我会暂停讲课,叫醒他起来听课”,董文严肃地说。他坚信“严师出高徒”,有严格的老师才会让学生取得好的成绩。陈文斌是董文曾经教导过的研究生,在他的眼里,董文是一个教学严谨、用心科研的老师。
严格的课堂要求一直没变,董文的教学方式却发生了改变。在大学相对比较宽松的学习环境下,老师可以拓展教学内容,以开阔学生的知识面。董文认为,大学教育既要注重专业课程的教学,又要把最新的研究成果反馈给学生,让学生知道当今世界的发展情况,在学习学科基础知识的同时,紧追世界科技前沿。
在董文的指导下,他的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中获得一等奖两次、二等奖一次,在广东省大学生“挑战杯”赛连续获特等奖四次。当谈到如何指导学生比赛时,他告诉我们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兴趣。他鼓励学生到研究室看师兄师姐做研究。“我让他们先看别人做,有兴趣就留下来直到取得优异成绩。学生有兴趣了,比赛时就不仅仅是在参加比赛,而是在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在招收研究生时,董文会询问对方是否愿意坚持科研、不断深造,得到肯定答复后的他才会答应收下该生。董文教导过的另一个研究生邱燕璇提到,董文总是比学生早到实验室做实验,而且晚上很晚才离开。受到董文的感染,邱燕璇时刻提醒自己不能偷懒。在这种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下,董文的许多学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如林焦敏、邱燕璇获得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
董文曾多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发表过多篇SCI收录论文,并多次获得省、市的教学成果奖。除获评“南粤优秀教师”外,他还被评为广州市优秀教师、广州大学优秀教师,并两次获得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优秀指导教师称号。当谈及这些荣誉时,他说:“教师还是该把本分做好”。
今年,我校评选第七届最受欢迎老师,董文“榜上有名”。他认为自己能获得这个称号有两个原因:一是自身态度端正、工作认真负责;二是他的教学和科研工作都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学生在课堂上学到了知识、在科研方面有所创新。董文告诉我们,“如果能够把一个个优秀的学生放在更高的平台继续深造,对社会好、对国家也好,这才是一个老师的本分。”
当谈及“南粤优秀教师”等多个优秀教师称号时,他说:“这只是对老师工作的肯定,也是我人生的一个经历。教师把自己该做的事做好就行。”在他眼里,职业并没有高低之分,也就不存在职业的伟大与渺小之说。“选择了一个职业就要不卑不亢、兢兢业业地把它做好,才会得到认可。就如老师,选择了这个职业,就要做好教学科研和教育学生的工作。”“荣誉只是一张纸。怎样把学生培养成材,让学生去回报社会,这才是老师要考虑的最重要的东西。”他说,“老师最自豪的是能够培养出优秀的学生”。
(供稿:学生记者 朱佩怡 李乐诗 助理编辑:陈宏花)
注:本文刊登于2015年10月30日第315期《广州大学报》。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