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11月4日,“许钦松创作奖”高校巡回系列活动(第四站)在我校举行,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广东画院院长许钦松在我校演艺中心展出其近年创作的24幅山水画佳作,并设立“许钦松创作奖”,以鼓励应届毕业生更好地进行毕业创作。
当天上午,我校校长邹采荣、副校长邓成明与许钦松一同出席了“晨曦沐光——许钦松山水画作品展开幕暨许钦松创作奖签约仪式”,邹采荣代表学校与许钦松签订了“许钦松创作奖”协议书。晚上,许钦松还以《前行的脚步——中国山水画的新变革》为题面向我校师生举办了讲座,系统分析了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历史,并与师生分享了自己的创作经验。
许钦松说,自己出生在农村,中学的时候遇上文革,各种农活都干过;高考让他有机会进入广州美术学院,后又以优异的成绩留校当老师;再后来,经过黄兴波大师的大力推荐进入美协,后有机会进入广东画院成为专业画家……回忆起以前的经历,许钦松认为自己之所以取得今天的成就,是与众多前辈的扶持和提携分不开的。“所以我很感恩社会,感恩前辈的扶持,只要我有一点力量,就必须回馈社会”,许钦松通过同名基金会,在省内设有美术专业的高校设立了每年十万元的“许钦松创作奖”,用于鼓励应届毕业生更好地进行毕业创作。
许钦松说:“很多艺术生毕业后就与艺术说再见,我感到很心酸。尽管大家总会有做与艺术无关的事情,但我要说,学习艺术的生来就注定与艺术结缘,就必须选择它,且要用一辈子的生命和精力来场艺术长跑,来坚定你的艺术信念。”许钦松希望通过创作奖的设立,坚定学生对艺术理想的追求以及对艺术道路的坚持,培养出更多的大师和名家。
邹采荣指出,作为著名艺术家、岭南画派领军人物,许钦松先生的创造精神影响着一代画家,成为后学之津梁,本次作品展对全校师生来说是一场艺术与精神的双重盛宴。“许钦松创作奖”的设立,充分体现了许钦松先生热爱教育事业、关心学生成长的满腔情怀,更体现了一名艺术家对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担当,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鼓励学生创新创作,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审美的独立创意以及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培养学生的艺术追求和责任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校将以“许钦松创作奖”的设立为契机,着力打造艺术品牌战略、激发广大学生和美术工作者的创作热情,大力提升美术创作的水平和质量,推动美术与设计人才培养迈向新的台阶。
在当晚的讲座中,许钦松与师生分析了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历史,并分享了自己的创作心得。许钦松认为,与古人在山水画中寄托文人意趣的做法不同,他画的山水是“无人之境、蛮荒之野”的“无人山水”,是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可望不可及的人类圣地图景,是将山水与自然推向神圣的殿堂,是他为现代人的心灵所寻找的“最后的精神家园”。
谈起自己对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变革,许钦松回忆起在汶川大地震现场所见到场景,当看到山峰受过重创之后,泥石流不断地涌下来时,他猛然发现这样的大山里头隐藏着某种巨大的力量,而这样的力量正是大自然的力量。“假如人类能够从一个欣赏山水画的角度进入到一个我所设置的山水画景观,能够在我所建造的山水画的世界中吸取自然的力量。换句话说能够在自然当中得到来自一种远古的精神力量,那么我想,我的山水画应该有它另一种价值的存在。”
后来的一次尼泊尔之行更是促成了许钦松对中国山水画的变革。他说,从直升飞机上俯瞰雪山时,自己就被震撼了,“心灵和视觉获得了前未有过的体验”,在这样的纵深千里直达地平线的地貌结构中,他感觉到我们的宇宙完全不同,不像传统山水画中所看到的熟悉的景观和构图,它是放置在一个非常不一样的空间理念里,来展示大自然的魅力。“恰恰这种空间理念在我们的传统山水画中是没有的”,就这样,他开始不停顿地做山水画新视觉的研究和创作。
对于学生问到“如何在学习探索山水画的过程中,探寻属于自己的风格和特点”时,许钦松说,年轻艺术家很难一开始就找到前进的方向,因此需要学习和积累,初期应当广泛地学习吸收多种门派和技法,也可以选择自己最爱的流派,以一家为主吸收多家之长,数年之后天地就会更大。
(供稿:学生记者梁紫珊吕艳君雷静赵毅鹏王埝晴摄影:杨春荣 谭钰玮 编辑:杨春荣)
|